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毕志胜来到滨海城市 (第2/2页)
在身上。潘铁把脸伏在行李包上有点昏昏欲睡了,毕志胜则仰望着路灯周围旋转飞舞的昆虫们发呆,自从小山村出来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第一次认认真真的想起了家乡。在这里,由于五颜六色人造光源的笼罩,看不见像家乡那样、清晰而又静谧夜空上的点点繁星;汽车尾气和工业烟雾的缭绕,虽然有阵阵海凤的稀释,仍远远赶不上家乡的“天然氧吧”;汽车喇叭的鸣叫和夜生活人们的兴奋吵杂,渐渐地冲淡了他对故乡旷野里的、夏蛙秋虫们演奏的田园小夜曲的记忆...... 这些毕志胜们构成了城市社会的底层,他们的本能被禁箍、情感受压抑,成为地地道道的干活机器和低级经济动物。之所以说他们是低级经济动物,是因为社会存在着等级序列和食物链,大致可以描述为:“一等人靠权贵关系赚大钱,二等人靠资本赚中钱,三等人靠技术赚钱,四等人靠出苦力流汗赚小钱。” 当潘铁已经睡着时,毕志胜仍然在遐想着。尽管家乡是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月明星稀......那只是想家时在大脑里对家乡片段的附带闪现。而城市里繁华浪漫的生活,公共资源的人均占有率等,对他的吸引力早已经占了上风,现在他想家只是想那里的亲人,而不是想那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于是毕志胜想起了城市人的虚伪,他们口中念念有词的什么“回归自然”,什么“田园牧歌”,只不过是过腻了都市生活的他们一时即兴的感慨,真要是让他们呆上个十天半月,不逃之夭夭才怪? 就这样想着想着,毕志胜也来了睡意。凌晨三点左右,睡着还没有半个小时的毕志胜,就被环卫局清扫大队上早班的弄醒了,潘铁和周围的在此过夜的农民工也都陆续的醒了,短暂的寂静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这些人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空地上,好不容易的熬到了早上六点多钟,他们开始去附近的公共卫生间进行简单的洗漱,然后或去小吃部,或到街头的流动饭摊,或拿出自备的面包填饱肚子,再回到原地耐心地等待雇工者。七点钟一过,到劳务市场雇工的单位渐渐多了起来,每当雇工人员一到,这些农民工便蜂拥而至。毕志胜和潘铁好几波都没有抢上槽,最后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自己的特长,被一家建筑公司雇佣了,于是他们俩和其他被雇的农民工一起,坐上建筑公司的中型面包车,向位于市郊辛寨子镇的一个建筑工地驶去。 建筑工地的主体工程是欲建一栋38层的大厦,现在正处于地下工程施工阶段。毕志胜和潘铁根据各自的劳动专长,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工种。毕志胜仍然选择轻车熟路的木工,俗称架子工,而潘铁干的则是比架子工更辛苦的钢筋工。毕志胜所从事的木工和传统意义上的家具木工不一样,它是建筑领域中的基础性工种,就是用钢管将一片片压缩版撑起,并用螺丝把钢管固定好。因为只有把模板搭建好了,钢筋工、混凝土工才能在上面施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干这种劳动强度大、又累又危险的活,给毕志胜打下手的是一个来自河南省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而给自己的同行老刘打下手的则是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女人。 在当下,对毕志胜们而言,最难受的还是白天仍然较热的天气。因为这个时候,工作环境是在距离地面20米左右的深坑里,风吹不进去。只有爬到地面如厕时,他们才能感受到片刻的风吹过。而潘铁所干的钢筋工活显然更苦更累,这个工种注定了他们每天都在顶楼作业,尤其是夏天在太阳的长期暴晒下,连钢筋都被晒的发烫。但钢筋工不得不用手去抓,不断地安放、绑定钢筋。 与白天艰苦的工作环境比,晚上的居住环境也没好到哪去,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哪怕是市郊也很难在就近给建筑工人找到合适的居住场所。毕志胜和工友们就住在一个荒坡上,老板平整荒坡后,临时搭建了十分简陋的工棚给他们住。 在他们居住的工棚里没有电视,年轻一点的偶尔用手机上上网,还得时刻怕流量超了多花电话费。所以,每当到夜晚他们就感到枯燥无味、寂寞难耐。下班后他们简单的洗漱一下,剪剪指甲或和工友们唠唠家乡的趣味事。最快乐的就是能找几个爱好下象棋的朋友们,“杀”他个几盘。偶尔,他们也“挥霍”一下:说是挥霍,其实,无非是到外面买些廉价的啤酒和花生米,榨菜等,回到工棚后,光着膀子边喝边聊。一直喝到说话声越来越大时,他们才和着衣服睡去。因为第二天,他们还得起早,七点上班,他们六点就得起床,洗脸、做点简单的早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