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国色江山_第二六九章 商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六九章 商队 (第1/1页)

    镇守太监衙门的晚宴非常精致,留守金陵皇宫的御厨烹饪水平很高,选料讲究,技法独到,做出的菜式无论色、香、味都比闻名大江南北的魁星楼强得多,尽管朱道临已经不是第一次享受,但看到极具特色的可口菜肴仍旧吃得满嘴流油。+,

    生于富贵之家的应昌培和张家兄弟同样吃得不亦乐乎,喝得面红耳赤的应昌培兴致勃勃地建议夜游秦淮河。

    张家兄弟大声叫好,说这段时间太过忙碌,最好去旧院街的“满堂春”泡个澡,捏捏脚,那里的扬州瘦马不但长得俊,拿捏人的功夫也是一流。

    兄弟俩色.迷迷的样子毫不掩饰,把吴景贤和他的心腹、38岁的南京镇守衙门少监赵怀忠也逗乐了。

    朱道临谢绝了几位兄弟的邀请,客气地请边上的小公公给自己上杯浓茶,然后询问无法继承老爹爵位逐渐接手家族生意的张德义:

    “贤弟,前天你让桂芝叔送去我家的一对象牙、一箱子翠玉和两个竹篮的砖茶,是不是云南那边刚运过来的?”

    张德义连忙放下酒杯:“正是,20天前黔国公和怀远侯家的商队就到了金陵,还是黔国公家的老人沐五叔带队,送来800石砖茶和药材、50对象牙、2,000两沙金和3筐翠玉。”

    “给紫阳观送去药材的时候,兄长已经启程去了台湾,沐五叔和怀远侯家的二掌柜朱九叔遗憾了好久,好在兄长的库房里给小弟留下不少好东西,玄青道长和沐五叔、朱九叔也谈得来,临别前送给沐五叔和朱九叔两把千金难买的八卦宝剑,这才让沐五叔两人和商队满载而归。”

    “下次云南的商队恐怕要等到明年开春开能到来。兄长请尽管放心,紫阳观内药房定购的大批药材和兄长喜欢的上好翠玉已经下定,到时肯定能大量运来。”

    朱道临致谢完毕,提出一个令张家兄弟和应昌培等人都感意外的请求:

    “贤弟能不能给沐五叔和怀远侯家的朱九叔写封信,请他们下回帮我带几百斤大理的千年茶树种子,就是大理特有的大叶茶树种子……”

    “这种茶树只有大理和更南面的濮人居住地生长。有些茶树比金川门的镝楼还高,树龄均在千年以上!”

    “这种大叶茶树开花之前,花咕嘟呈规整的五瓣形状,我在天枢阁有关记载中了解到,这种茶树种子能在福建、岭南地区种植,所以我想带几百斤到台湾去种植。”

    张德义觉得很稀奇,但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回去我就写信,委托湖广商家带到长沙就行,云南客商在长沙有个商馆。进出云南的货物大多在长沙中转。”

    “大理的茶树种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吴景贤问出众人都关心的问题。

    朱道临有点儿挠头,总不能直接说400多年之后,大江南北和福建两广最好的茶叶种植基地,都是从大理或者普洱地区引进的大叶茶种子和种苗吧?

    而且为了茶叶原产地究竟在中国还是在印度这个问题,全世界的植物学家争论了上百年,最后国内研究人员和茶叶经营者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大理和普洱地区找到硕果仅存的两颗千年茶树,这才从茶树遗传特性中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证明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结束了争论百年的茶叶原产地问题。极大促进了种茶叶的出口。

    朱道临考虑再三,给出较为清晰的回答:“我只是从天枢阁的书籍里了解一些,大理大叶茶树已经存在上万年,早在汉代以前,当地土人就知道用落下的种子,或者挖出较小的茶树苗进行种植。”

    “经过千百年的不断繁衍。茶叶味道越来越好,产量也越来越高,但仍然介于野生和人工种植之间,生命力很强,是目前所知的最好茶树。大江南北和岭南地区都能种植。”

    “只要做好了,就是个比瓷器还赚钱的大产业,对子孙后代也是一笔巨大财富!”

    “具体的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下次吧,下次我把相关书籍带回来,包括花草树木、粮食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的书籍也带回一些,到时候大家要是有兴趣,不放到紫阳书院图书馆借阅这些书籍。”

    “紫阳书院的大图书馆建好了?”

    应昌培作为大明最大的书商,非常关心大明天下首个以藏书十万为目标的大型图书馆。

    朱道临苦笑道:“已经封顶了,正在做内部装修,一个月后就能正式投入使用……”

    “由于水泥和钢材产量太小,我师父和师伯几个又不愿等上半年,只能采用砖木结构修建,可这么一来,仅是支撑梁柱和两层楼板,就用掉我足可建造三艘大战船的上好木料,心疼啊!”

    众人哈哈大笑,张德忠笑道:“前几天我陪家父和国公爷登上那艘300吨级新战船一起试航,看到四川商人为造船作坊送来大批好木料,数百根粗大原木排成一长溜木筏,顺江而下直接送到作坊码头,要是再加上前些日子湖广送来的两批百年杉木和榆木,应该够你用个两年。”

    没等朱道临开口解释,应昌培便笑着说道:“那些木头虽好,但两年内还不能用,至少需要阴干两年以上才能用,道临现在的摊子铺得那么大,多少战船都不够用,所以才这么着急。”

    张德忠一听不好意思了:“我一时糊涂,竟然忘了这么简单的事情,哈哈!还有件事想请教兄长,像魏国公麾下水师现在使用的300吨级新式战船,到底安装多少门火炮合适?”

    “怎么?九江卫和龙江卫还在为这事争论?”朱道临颇为惊讶,这件事两个月前就该解决了。

    张德忠笑道:“可不是吗?连我这个局外人也看得出国公爷左右为难,我问过我家老爹才知道,龙江卫的将校普遍认为,应该效法兄长麾下的上元水师,甲板上安装4门6磅青铜小炮和8门12磅青铜火炮,甲板下层安装12门18磅长管青铜炮,这样才能拥有足够的摧毁火力。”

    “而九江卫的将校认为不需要这么多炮,他们的意见是,底层有12门12磅青铜炮即可,上层只需安装2门6磅小炮和4门12磅青铜炮就已足够。”

    “双方各有各的理由,听起来都有道理,所以国公爷直到现在还拿不定主意。”

    一听是这个简单的问题,朱道临不由哑然失笑。(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