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9.第四十九章 (第1/1页)
还有,动物的疆域领地,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领地,安居乐业,不让别的动物入侵。鸟类对自己的领地特别重视,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几乎每只雄鸟都要占有地盘,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有其他鸟类偶然进入它的领土,雄鸟先是警告、恐吓,随后就是一场激烈的格斗,直至有一方退让为止。当一只鸟被敌害杀死,它所空出的领地很快会被附近流浪的另一只鸟所占据。鱼类、哺乳类也常占有领地。有一种淡水鱼,雄鱼在繁殖季节,总是围着淡水贻贝游动。雄鱼常把贻贝厚厚的外壳看成是自己繁殖后代的理想场所,贻贝移动到哪里,雄鱼就跟到哪里。当同种雌鱼将卵产在贻贝的外套膜腔内,雄鱼立即前去授精。授精以后,雄鱼继续承担保卫任务,直到受精卵发育成小鱼,离开贻贝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倘若有条雄鱼企图占领这个贻贝,那么,这个贻贝的占领者便会发出强烈的警告,迫使入侵者退让。雌雄老虎各自都占有一定的领地,平时互不往来,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住在一起。交配后又分手,各自重返“家园”。雄虎保卫自己的领地是极其认真的,若发现其他雄虎擅自侵入,必将拚个你死我活,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死”,就是这个道理。动物占有一定的领域,与动物之间争夺配偶和食物有着密切联系。动物因配偶捍卫领域是为了繁殖,因食物而占领一定的区域也是为了繁殖,所以,延续种族是动物占有一定地盘的根本原因。还有,动物的耐饥渴力,行走在沙漠中的骆驼,能在缺水情况下行走45天之久。这是因为它在适宜的时候吃了大量的食物,并能把驼峰内所贮存的脂肪进行分解,利用代谢中产生的水来满足体内对正常水分的需要。生活在沙漠中的沙蜥,是通过改变体色来控制体温,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的。清晨,它的肤色开始是黑的,当气温上升时,皮肤变成沙土色,来反射过多的热量,减少水分蒸发;到了黄昏,皮肤再度变色来适应身体内对水分的需要。因此,沙蜥的耐渴本领也是很强的。耐饥的动物很多。蝙蝠的耐饥本领在兽类中是有名的,食量同样也很大。林中益兽棕山蝠能连续捕食30只金龟子,一次吃下的食物竟达体重的1/3;热带的大蝙蝠却能连续饿48天,在饿到35天时,仍能疾飞如初。冷血动物的耐饥本领更强。鳄鱼数月不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龟、鳖饿上一年多也无关紧要。人们曾做了一个实验:一条蟒蛇整整饿了两年零九个月才死去。不给食,又不喂水的蝮蛇平均能活78天,个别能活到107天。冬眠的动物同样贪食耐饿。在冬眠前,它们都要进行一番紧张的准备工作。从夏天开始,就大吃大喝,以扩充体内的能量库存,特别是皮下脂肪的积累,为它们度过不吃不喝漫长的冬天作好准备。臭虫所以不容易被灭绝,与它的耐饿能力大有关系。臭虫的寿命一般不到两年,但它空腹一年多也不会饿死。即使饿得像枯叶一样薄的臭虫,一旦有吸血的机会,一口气可以吸血7毫克。动物有了这种忍饥耐渴的能力,就可以在食物不足或干旱等恶劣环境条件下生存。同时,动物还能将这种能力遗传给后代,使它们的子孙后代也具备这种特性。这对于动物自身的发展和种族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动物的寿命长短,各种动物的寿命不同,即使同一种动物,它们个体之间的寿命也有很大差异。如生活在波罗的海的鲱鱼,最长寿命只有10年,而生活在挪威沿海的鲱鱼,寿命可达25年。人们公认动物中寿命最长的要数海龟,在我国民间也流传有“千年龟”的说法。沿海渔民视它为吉祥之物,常把捕获的海龟送回大海。在英国的伦敦动物园里,饲养着一只至今已活了300多年的海龟。在爬行动物中,鳄鱼的寿命也较长,一般能活60年左右。在哺乳动物中,寿命最长的要算大象,大约能活70多年。黑猩猩和类人猿能活50—60年。家畜中最长寿的是驴,它能活到50岁。而有些小型哺乳动物却是短命的,如啮齿类中的小动物最多只能活3年左右。鱼类也有老寿星。据有关文献记载,狗鱼可活200多年;鲤鱼的最高年龄可达300岁;有一种白鲟可活100年以上。寿命最短的鱼要数透明的鰕虎鱼,它从出生到死亡,只能活一年。还有我国出产的银鱼、玉筋鱼也只能活一年。在现存的动物中,寿命最短的要算一些原生动物了,它们往往只能活几天,甚至几小时。如草履虫、纤毛虫、变形虫等等。动物的寿命受气候、温度及天敌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很有规律的。动物寿命的长短依不同种类而异,并与个体大小有关。同时,动物的寿命也与动物的生活环境状况有关,即使是同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的寿命也是不一样的。等等,还有很多。好啦,今天的美术作业是画一幅动物的图象,知道吗?” 同学们说:“知道了。” 我说:“好啦,差不多下课了,大家休息会吧。” 过了不久,下课铃响了,我回到办公室,刚刚坐在椅子上,校长就过来,说:“凌老师,我看过了你上的课,不错,不仅教他们课本上的知识,还叫他们一些法国的知识。凌老师,是这样的,等一下,我们全校上活动课,小纤她就要唱歌跳舞,我希望凌老师,你能和小纤一起跳舞。” 我说:“好,没问题,不过我很久没有跳过了,可是会丢了校长的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