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砸盘上瘾了 (第2/2页)
九十年代,吕良初出茅庐到深圳炒股。 相比,盲目入场的股民,吕良彼时的身份还有自由撰稿人、新闻记者、股评家、传奇“K先生”。 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1998年,吕良和朱焕良签了一个为期5年的联合坐庄的双簧式协议: 吕良组织北都机构资金接下朱良手中50%的康达尔流通股。 而朱良配合长期锁仓,并帮忙安排购入康达尔部分国有股。 最终实现对该公司的控制和重组。 同时,通过资产重组,把康达尔从一个养鸡企业改造成生物制药与高科技企业。 吕良以股评家“K先生”为先锋,为康达尔造势。 1999年,康达尔正式更名为“中科创业”。 此外,他还与一批证券公司的营业部签约,确定“投入时间、盈利预期”。 吕良与丁福根先后与国内20多个省市的120家机构建立了融资关系,后者为了抢夺交易量和中介代理费用,为吕良等融资超过50亿元。 在此后两个月中,他发出四篇相关讨论。
在第四篇关于资本市场的对话中,K先生提出了“战略投资、摆脱颓势、创造双赢”的口号,并终于在文章中公开点了康达尔的名。 套路都差不多,利用媒体造势的同时,借用资金优势炒作康达尔股价。 99年7月,趁康达尔股价跃至40元\/股时,吕良进行了部分套现。 套现资金后,以3000万元注册bJ中科创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12月,其将康达尔更名为中科创业。 资产重组,非常完美的套路。 中科创业的“巨大成功”,令吕良的信心急剧膨胀。 此后不断加杠杆,相继买入岁宝热电、中西药业、莱钢股份等公司的股票。 一个“中科系”金融帝国就串生。 联合炒股,这其中酝酿巨大风险。 第一个风险来自合作者朱良,他在中途偷偷减持股票。 第二个风险是吕良内部成员。 2000年8月盛夏的一,吕良被告知,朱良已将一笔巨资转移至香港。 同时,朱已经用这笔钱在港置业,还将部分资金转往海外。 吕良曾透露,该笔资金至少有四亿元。 在股价达到顶点之后漫长的下跌途中,他的那些合作者,亦或是内部成员暗中不断减持。 这就是所谓的老鼠仓。 这也是直接导致中科系崩塌的直接原因。 因为案中案牵扯,事情闹大了,某些账户被强制平仓而导致崩盘。 当然,现在讲这些还早,沈度只关心眼前。 目前价位是80.08元,距离涨停板仅有一步之遥。 吕良的实力当然不是罗生所比拟的,再加上有一部分机构参与其中,冲击涨停板的气势非常凶猛。 80.10元、80.12元、80.13元、80.14元...... 大单,全都是大单扫货。 尤其是最后一笔大单,成交足有三百多万股。一举将中科创业推上80.17元涨停板价位。 “果然涨停了......现在就砸盘吗?” 乔依娜略显激动地喊了出来。 特么,砸盘都砸上瘾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