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闻鼓响 (第2/2页)
座大门只听见“卡”,这座尘封已久的大门也随之被打开了。 扑面而来的便是积攒的灰尘还有蛛网,可以看得出来此处已经有许久没有人迹了,甚至都没有人来此处清理。 因为当初就有定制,不可阻拦天下百姓敲响登闻鼓所以这座大门也并没有上锁,江志拿起了鼓槌,看着面前的登闻鼓有些呆愣的站在原地。 并不是犹豫而是感慨,没有想到如今他会是数十年来唯一一个敲响登闻鼓的人,一番感慨后他敲响了这面鼓。 随着鼓声的响起,整个汴京都如同面临了地龙翻身一样,凡官吏士民有冤情者皆受其词,其状可上于帝王。 此鼓一响若非是天大的冤情不可上大天听啊!登闻鼓声一响如同白日响起惊雷,不仅仅普通的官员为之心惊,甚至位于中枢的相公们都为之蹙眉。 而此刻正在休憩的负责守护登闻鼓官吏,此刻却是惊吓的如同弹射起跳起来,这登闻鼓自打他们上任以来就未曾听到过。 他们的所在的衙门可谓是真正的清水衙门,这没有事情可做自然没有油水可捞不正是清水衙门吗? 不过好在清闲,所以这监察院的官员白日里恰好饮了几盏酒,所以便躺下来休憩了没有想到会遇见这样一遭事情。 随着第一声响起有人觉得自己想来听错了,可是随着响声退后,片刻后... “冬!” 第二声又再次响了起来,其中的间隔很短。 那沉重的鼓声几乎敲打在了所有人的心头之上,朝廷的中枢大臣御史中丞王素,宰相吴恕,刑部侍郎杨秉等重臣,还有在宫中的赵祯都听见了...... 在京诉讼则须“先所属寺监,次尚书省本曹,次御史台,次尚书都省,次登闻鼓院。 登闻鼓由来已久,相传尧舜之时,就有“敢谏之鼓”了。凡欲直言谏诤或申诉冤枉者均可挝鼓上言。
于是后代王朝无不都设立登闻鼓,百姓有击鼓声冤者都必须予之受理。 这登闻鼓既然响了起来,身为天子之尊的赵祯都必须要予之受理。 身为内侍押班的张茂则一向都是小心谨慎,很少会有惊慌失措的时候,此刻听见了外面的鼓声也是让他的心跳也剧烈的跳动起来。 凡是遇见这种事情,君王的表现都是多有不同这个时候的张茂则也无法摸清此刻的官家到底是何心情和想法了。 原本官家是服用完午膳后觉得有些疲乏,所以刚刚躺下休憩不久,听见了鼓声在门外的他正在紧张的徘回。 只要官家不是睡死过去,这样沉重的鼓声都能将人从梦中惊醒,可不等他进入殿内禀告,大门就已经被打开了。 赵祯并没有起床气,倒是也不会借着张茂则宣泄心里的郁气,听见登闻鼓他不仅仅不觉得烦闷,反而觉得欣喜。 因为百姓有冤屈相信他这个官家能够处理伸张冤屈,于是他吩咐官员要亲自审理这起桉情。 这监察院之外,有几名小吏侯在这两名士子身边,眼神就像刀子一样,若是真的能够化作刀恐怕两人都被剜下rou来。 他们仔细盯着唯恐这二人敲完后就逃跑了,此鼓一响整个汴京的都震动了一遭,要再想收场可就是千难万难的事情了。 若是人不见了那可就成了京中的笑闻了,那么他们这些人还有上层的官员都要被降罪,这损失的可是朝廷的威严。 张安乐有些木讷的看着盯着他们的小吏道:“你们放心,我们是有冤情要伸报不会跑的!” 见到有官员到来,两作揖行礼道:“延州绥德县学子张安乐,见过上官!” “延州绥德县学子江志,见过上官!” 那官员显然是刚刚整理好官府,身边的小吏提醒之下方才去整理了自己的官帽。 身为读书人的张安乐见此也是微微蹙眉,所谓的君子当正衣冠,不仅仅是礼仪言表更是道德思想层次上面。 衣冠尚且不能端正可见为官也是十分不端正,可是如今的他却是没有心思站出来批判此事。 那官员道:“你们可知若是所告的既非官典犯赃,也非袄讹劫杀,是为越诉,依律法,须领笞二十记。” 他们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方城县的上下官吏与那城中发放印子钱的一伙人乃是沆瀣一气,若是没有证据那便是诬告后果更为严重。 他们自然知晓其中的轻重,所以不能以官典犯赃为由,他们将状纸上呈上面写明了其中的前因后果。 那官员见此状纸之上的事情,为之哑然良久后说道:“你们便是为了此等小事,竟然敲响登闻鼓?” 若说是小事当初太祖年间那京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母豚一,诏令赐千钱偿其值。 可方才是真正闹出来的趣事,可在那官员的眼里此事相比之下也是差不多,这民间发放印子钱一事实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可是他身为官员却不得阻拦,依照宋律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所以他只能是发发牢sao而已,而张安乐抬头眼神炯炯的看着那官员道:“莫非此事在上官眼里,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吗?” 与这样的眼神对视没来由的心中一虚,不过很快就强装镇定开口道:“那既然如此,这笞二十尔等可认?”“认!” “学生认!” 两人近乎异口同声的说着,既然如此那就按规矩行事他们立在原地便也有人要将他们束缚住行刑,这监察院的门口也不过片刻的功夫就站满了百姓围观。 若不是有小吏和衙役阻拦,恐怕他们都要进来见见热闹了,毕竟在场的有些人自打出生以来都未曾见过有人敲响登闻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