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改革后的效应 (第2/2页)
/br> 王七来到了自家娘子身边,他那浑家此刻坐在拖车上一边扇着凉一边对他怒目而视。 “竟然耽误这么久,我们还要去粮铺去卖粮,回去到时候天色都黑了!” 妇人站起了身插着腰对着自家的这口子就是一顿喝骂,不过这也是两人感情深厚。 王七面对喝骂也不着恼,反而笑吟吟的走了过来平时也是垂着头无精打采。 今天倒是一反常态,王七笑着说道:“今天我们不卖粮了,我们现在就可以回去了!” 妇人生气的只当是对方是得了失心疯故意和自己作对,最后还是王七解释道:“如今官府的告示上说了,以后我们的税目统统取消只需要一次缴清就好了,而且无论是用粮食还是用钱都可以!” 妇人一脸不敢置信,这还真是换了一个县令这方城县的天就变换了。 “阿弥陀佛,无量天尊保佑这位新知县身体康健,还有官家可怜我们百姓!” 妇人立刻祈福了他不知道这种朝廷政策不是一个知县可以做主的,但是他只知道自从换了知县他们的生活却变好了。 而即使杨秉知道自己的成就会被孙集夺走也不会生气,他不需要有人在他背后对他歌功颂德,他需要的是政策真正的落实到了实地,到每一个乡镇和大宋的每一片土地。 他们也是满面喜色的收拾着就要赶回去,而且还要告诉村里。 老百姓就是这么淳朴,这样的消息也是如此传下去的。 不过胥吏下乡也是需要一个个通知到的,因为还有乡吏帮助自然是很容易传达到每一户百姓。 …… 此刻的孙集端坐在县衙处理公务,他上任后可谓是和前任的张瑜可以说是两个鲜明的对比。 一个无为而治,碌碌无为完全的放权,而孙集却是大权独揽,而且都不是勤于政务那么简单了。 若是说将处理政务比作一根弦,别人是松弛有度他就是完全紧绷的状态,底下的那些旧吏可谓是苦不堪言了。
甚至连方城县的那些乡吏想要耍耍威风偷懒都会被惩治,他们都在怀疑这位新任知县是不是有千里眼或者顺风耳了。 否则怎么能够做到事无巨细统统能够明察秋毫,底下人做任何事情都被他看在眼里。 不过这当然不是孙集有什么特殊本领,而是在底层待的久了自然也能够看的更清楚一些。 他为了防止底下人阳奉阴违,特意安排了心腹之人游走各乡,从乡人的口中得知那些乡吏平时如何。 如果说是朝廷的胥吏下乡问话如同百姓可能会有所顾忌,毕竟官吏相护的也是有很多。 他们若是说了实话最后迎来了乡吏的报复该怎么办? 而一个外乡人可能是上门讨一口水喝闲聊几句,偶然间提及此事,那些百姓自然不会防备。 因为他考虑的十分细致和周全,收取赋税之时无法在名目上动手脚,可百姓大多都是以粮食交税。 可是他们却能够从中缺斤少两,大有可cao作的空间。 至于为何不将心腹摆到明面上,那是因为他不相信人性,以往那些忠心于自己的胥吏,可能因为钱财而忘了初心而失去忠诚。 所以那些人只能是在暗处,而永远不会摆到明处来,看不清的威胁方才是对底下人最大的震慑。 明面上的敌人好对付,可是暗处的敌人就难以提防了。 如今的官吏之间的关系便是亦敌亦友,他们既是上下层的关系,同样也是利益的冲突体。 “知县,外面有人求见!” 有书吏走了进来禀报道,孙集甚至没有抬头看便是说道:“不见!” 那书吏没有退走,而是艰难的又说了句:“您要不要见一面?” 孙集抬头,冷峻的眼神看向书吏道:“怎么?你这是将本官的话当作耳边风不成?” 那冷峻的面容加上咄咄逼人的气势,让胥吏都吓得跪倒了在地上。 他颤颤巍巍的说道:“外面聚集了我们方城县的所有粮商,他们想要让知县讨要一个说法!” 孙集眉宇上挑,只能说是在大宋对于商人的地位有所拔高。 他微微皱眉说道:“向本官讨要说法?一群蝇营狗苟之徒,唯利是图之辈竟然敢闹到县衙里来不成?” 这书吏索性也只能待在里面了,这都是方城县的富户可都是交税大户。 孙集知道要想打发走他们并不没有那么简单,命令衙役驱赶兵丁镇压只会让矛盾愈演愈烈,最后甚至会让相公交代下的事情愈发难以推行了。 所以良久后,方才开口道:“让他们商议一个人选,前来面见本官!” 书吏这方才是如蒙大赦一样立刻退了出去,仿佛得了莫大的恩典一样。 外面聚集的富户都是方城县的粮商,这贩卖粮食向来都是一个大收益,当初还有私下发放印子钱夺取土地的。 不过后来闹出了大事情,不得已他们不敢再趟浑水了,而且如今田产没有以后那般容易从中牟利了。 可以说自从方城县的“一条鞭法”推行下去,可是将他们碗中最后一口油水都给打翻了,这不就是要断他们活路吗? 原本的他们会以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甚至囤积粮食饥荒之时甚至抬高物价便能够大赚一笔。 如今且不论如何抬高物价了,如今的他们收购粮食以往的低价想要收购粮食,那些老百姓可不会选择贱卖了。 所以他们不仅仅是讨要说法,同样也是带着诚意过来的,众人凑出的钱财在他们看来绝对能够让他们看花眼。 一个小吏出身的八品县令,他们就不相信对方能够保持不动心。 倒不是他们不愿意去往其他县里收购粮食,而是如今朝廷来年听闻要慢慢彻底推行开来了。 而且他们去往他县,也是占了别人的地界,算得上是抢生意了,到时候百姓也待价而沽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