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从梦华录开始_第二百九十四章 重视农业发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四章 重视农业发展 (第2/2页)

  他们之中自然也有人听起过,其中崔罕可以说是感受最深了!

    当年随着金大夫一同从高丽出发,见到的一名大宋高官便是面前年轻人的父亲。

    也是当年的那一次交谈,让他坚定了想要来到大宋学习的心思。

    当初他只是存着想要抱有去大宋见识见识的想法,随着金大夫出使大宋。

    那时候的大宋名声未如当今这般远扬,心里所想的乃是虽然高丽国力逊于宋国,可却也不是相差甚远。

    可是那一次的见闻让他看到了高丽的不足,同样见识了那位的风采,明白了何为真正的名士。

    所以说刚刚作揖的敬意,其中半分是对方的才华还有半分乃是对于其父的敬意。

    这些私下谈论的声音,一个名字也让李明俊突然心中一震。

    “杨秉”这个名字当初在周大夫的府内,曾经说起过这个名字。

    没有想到在大宋有这样的威望,在如今这个年代地位决定着你的见闻。

    只有高丽的两班大臣的子女才能接触到这些消息,如各国大事还有一些重要的传闻等等。

    消息的闭塞当下也只能通过人来传播,而李明俊在此之前在高丽就是一个身份卑微的落败贵族之子。

    生活在乡野之地,能够听到的只有一些乡间的趣事,了不得的大事也就是贵族老爷的私事了。

    李明俊将这个名字死死的记在心里,并不是当初被羞辱的恨,而是记住大宋权贵者的名字。

    能够被周大夫那样的人物如此推崇,定然在大宋也是了不起的权贵人物了。

    若是得到这样的人物看重,自己岂不是步步高升。

    “林录事,在下对于刚刚状元郎的那番话,真是醍醐灌顶,我想要学习农田之学,是否能够有此机会?”

    那青袍的官员,年纪约莫三旬左右,笑吟吟的看着他眼中尽是好奇之色。

    “自然可以,若是想要去往农学院,待遇可比不上太学,平日里可也艰苦许多,甚至庄稼之事也是少不了的!”

    “学生愿意!”

    “哈哈,真是头脑简单,圣人的学问不去学,偏偏去做贱民!”

    “真是一个傻子!”

    “如果愿意耕田,高丽可是也有不少农田,我家中德尔几亩田地也可以分给他!”

    众人听到李明俊的话,纷纷发出嗤笑的嘲讽,觉得他不过被宋人的一番话就跟着鼻子走了!

    而那官员却是露出一幅意味深长的笑容,当今官家还有中枢相公都是十分重视农学的发展。

    这名高丽士子可一点也不傻,这分明就是想要借此机会坐上这条大船。

    而且相比起在国子监同大宋的这些天之骄子去争,在农学院留下来的机会也会更大。

    崔罕并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是觉得李明俊方才是一个真正的将复兴高丽放在心里的人。

    宁愿自己的生活艰苦一点,也丝毫不在意这样的品行实在令人钦佩。

    “李兄的德行让在下钦佩,将来回到高丽我定然为你举荐!”

    李明俊也是笑着同对方回礼,他觉得同这个贵族子弟打好关系也没有坏处。

    不过也在心里暗道:“我如果有机会,谁愿意回到高丽!”

    不过这也算是自己的一条后路,将来当真不能留在大宋,至少也有崔罕这道关系。

    崔罕也是实诚人,丝毫不在意刚刚李明俊的背刺,甚至刚刚还当对方是在替自己解围。

    阴差阳错之下反倒是让崔罕进行了自我脑补,在他的心里反而将李明俊想成了一个,一心为了振兴高丽,心怀大义之人。

    如果让李明俊知道自己在对方的心里是这样的印象,他一定会说我是真的想要踩着你上位啊!

    崔罕的这番言论,也让其他的士子为之艳羡,要知道崔罕的父亲在高丽可是有着不小的影响。

    将来回到高丽为官后,举荐一个人为官这并不难。

    农学院可与国子监不同,农学院所供的并非是先圣孔子,而是神农氏还有后稷的刻像。

    不同于国子监的亭台水榭,在这里多是植被和园林,甚至单独开辟出来的农场。

    他们甚至能够看见,有学子身穿短褐如同那些百姓一样在耕种田地。

    在农学院可是奉行的实践同理论合一,李明俊在高丽之时也没有耕种过田地。

    他的身子弱,看着田地里耕耘的人他都不禁生出了退意。

    他也是顾及形象的人,在这样的曝晒环境之下,竟然依旧在田地中劳作。

    有些高丽学子,蹙眉问着:“农学院的学子也要亲自下地耕田吗?”

    “即使是农学院的讲习,同样也需要耕田劳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

    李明俊心里虽然有怯意,可是一想到如果回到了过去,自己下半辈子依旧还是耕田为生,他就心中一狠不就是耕田嘛,苦的不过是一时而已!

    若是能够学到了东西,被大宋所重视授予了官职,自己也能够在这繁华的大宋留下来。

    不过李明俊的这种想法却是想错了,农学院的士子参加农试不同。

    天下的农学士子有两条路,第一通过农学院的考试成了学生,然后进行三年一次的院试。

    其中优秀者可以分往各州之地,担任兴农助农之类的官职。

    而第二条道路,则是通过农试成绩斐然者,乃是朝廷亲自选任官职。

    通过农试的前途,要比起农院的前途显然要更大一点。

    不过也是相应的更难一点,所以李明俊以为农学院同农试是同一个概念。

    这样的环境,即使有心效彷李明俊都忘而怯步了。

    有前途固然不假,可是这种生存环境可也太苦了!

    他们来到大宋是来求学的,不是下地干农活的。

    即使是崔罕的心里,认为重视农业没有错,可是将此提升到如此高度却没有必要。

    可若是他知道,大宋想要提升亩产定然觉得这是荒诞的想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