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一章义利双行,王霸兼用 (第1/2页)
杨秉面不改色,开口道:“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他抛出义利之辩,不是为了与人争论一个结果而已。 而是他接下来要说的,其中的核心功利是不可缺的,若是这一点众人无法接受,那么全篇说下来,不过是镜花水月,无根之苹罢了! 这句话乃是孔子所说,意思是孔子老人家也没有否认利,只是在说二者有前后之说而已! 杨秉这番话依旧还是在说义以为质,义以为上,说明了功利也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而二者在利与义的选择上,也必须需要遵从后者。 他如此说是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的,只是说了二者也不是绝对的对立,如今儒学还未进化到以理杀人的地步。 “想必各位都听说过子贡赎人,子路受牛的典故吧!” 在这里在场除去那些勋贵,可能在文化上有些欠缺,个别人表现出疑惑不解的表情,其他众人都是了然,并且形成了深思。 这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算得上儒家的一种典故了,子贡赎人大致就是鲁国颁布了一条律法,凡是同胞不幸沦为奴隶,只要将人赎回来就可以得到奖赏。 而子贡在将人赎回来后,拒绝了鲁国的奖赏。 这本该是值得称赞的品行,可是孔子却说:“赐,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因为若是将此事放在道德层面上,那么收取国家的补偿金,那就是一件不义的行为,但这带来的影响以及后果是一件好事情吗? 子贡家中殷实,即使一些赎金也是无伤大雅,那么其他鲁国人却不都是富有万金,都会选择量力而行。 子路受牛则是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杨秉举出这个例子,只是为了左证功利与道德并不对立。 当下尚且没有一个大儒,如同汉时的董仲舒直接断言,成为当时公认的功利不可与道德并立。 前有林介说出了义利之说,乃是儒家第一义! 如今后有杨秉以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以证明功利与道德可并行。 不仅仅是林介目光凛然,其他许多大儒的目光都是十分严肃起来,相比起其他人一幅原来如此的样子,他们更能了解杨秉的真正目的。 义利之辩,古今都是争论不休,争出一个所以然重要吗? 不重要,但是俨然杨秉却要引申功利二字,这对于他们而言就重要起来了! 他们不会认为在今日这样的场合里,杨秉会平白的举出如此的一个例子出来。 儒家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道德标准,只有墨家和法家看待道德评价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果真如他们所料的那般,杨秉在说完后抛出了一个大事情。 “在我看来,如今当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这正是当初私下里,杨秉同赵祯所言的,王道与霸道杂糅之! 对于其他人而言乃是闻所未闻,而在赵祯看来却是面色如常,反而只是静静地品尝了下,桉桌上的糕点。 赞叹了一句:“味道果真不错,宫里的口味也是时候该换一换了!” 这番话听起来有些一语双关的含义,不过无论官家有没有其他意思,身边的宫人都是俯首称是。 换的到底是眼前的糕点口味,还是如今学说的风气呢? 随着此言一出,守在大殿外的皂衣之人对着相国寺外大声道:“杨相公言,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此言一出,那些在外围观的读书人都是纷纷议论起来。 张载也是被这句话颇为震撼,坐在相国寺附近的云锦楼之上,身边跟着的正是他的妻子。 两人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感情却甚笃。 所以也是何处都是一起相随着,张载虽然好谈军事,可是他自小聪慧,本就是儒学教导长大的,虽然未能进士及第,可学问也并不浅。 刚刚义利之辩,再到如今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让他为之哑然,他觉得杨相公当真无愧于通兵事之人,这番也是环环相扣。 义利之辩不过是有意营造的烟雾,真正想要说的乃是王霸共存。 何为王道?王道就是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侧重于表示征服思想的一个过程,引证用法多为强调德治! 在儒家的传统理念中,所以如汉文帝那般就是一个明君,因为他正好符合一个君主的王道。 何为霸道?而霸道则是指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政策,侧重于表示压制思想的一个过程,引证用法多为强调武力。 身边的妻子问道:“杨相公所言王道与霸道共存,为何会引得如此多的人议论纷纷?” 她的目光环视左右,显然此言一出周围的人一下子都激起了热烈的讨论了。 实则若是大宋遵守王道,那么大宋私下干涉西夏内事,那就是一件不义之举,也就是大宋失了大国礼仪。 所以这些都是私下暗处进行的,即使那些中枢大臣都心知肚明,可也没有宣之于众! 因为若是大宋堂而皇之这么做,恐怕民间的议论不会说,甚至言官的折子也会堆满天子桉前,不仅仅如此甚至大臣以死进谏的事情都能够做出来。 所以古代有边关大将打下敌国城池,朝内的文臣也有指责,和弹劾边将的举止来! 认为对方乃是挑起不义之战,而在武官看来开疆拓土乃是自己本分,而且为何得到的不是功劳而是斥责和问罪? 这就是认知上的问题了,所以可想而知杨秉此言一出会引起多少人的激烈讨论。 不过如今的风气却比起前朝开明的多,,随着新法的颁布以及大量任用的,都是一些能臣而非词臣,民间的风气也在变化。 当科举以看重才能为主而非华丽的辞藻,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