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章 贸易阴谋 (第1/2页)
德国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国家,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希特勒自从穿越以来,一直尽力改变这个局面。从中国、东南亚进口了大量的稀有金属和橡胶,拼命从南美、东南亚、罗马尼亚、美国进口石油,并且极力推进人工合成石油和合成橡胶的发展。但是波兰之战爆发后,英法为首的国家对德国进行了严密的物资封锁。英法控制着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英联邦国家众多,英国海军又纵横世界五大洋,彻底切断了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即使有国家卖物资给德国,这时候也运不进来。 德国现在能够继续进口物资的国家就只剩下了北欧国家、巴尔干半岛国家和苏联,《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贸易量大增。到两国联手瓜分波兰之后,苏联与德国更是进入了亲密无间的蜜月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一个工业强国艰难转型。基于苏联对德国发达的工业设备的需要,斯大林一直很想拉近苏德关系。为此,还在1934~1936年间,苏联就曾组织了一个“坎杰拉基使团”,负责进行同德国的经贸谈判。坎杰拉基是苏联驻德国的商务代办,实际上是斯大林的密使,由斯大林直接控制。坎杰拉基到德国后曾一度同德国银行家沙赫特接上头。沙赫特积极主张发展德苏关系。他说,如果能举行斯大林同希特勒的会晤,许多事情将会得以改变。斯大林在坎杰拉基关于这一情况的报告上写道:“有意思。”斯大林的兴趣反映了他对德国的态度。后来,沙赫特向坎杰拉基提出向苏联贷款5亿马克的计划。坎杰拉基说,如果这些贷款的一半能够让苏联用来购买军火,该计划是可以接受的,但这被德国回绝。苏联方面没有灰心。1938年2月,苏共中央政治局指示,如果同德国谈判成功,各委员会要在15天内拿出特别定货的清单。德国也深知苏联地大物博,可以提供自己需要的战争物质。于是在1938年7月6日,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魏茨泽克向苏联大使梅列卡洛夫提出,苏联方面是否有扩大德苏经济联系的具体计划。这一信息激活了苦等良久的斯大林,苏共中央政治局立即指示对外贸易委员会作出1939年对德经贸计划,准备好所必需的机床和设备的清单。 1939年1月,苏德谈判开始。苏联对外贸易委员会提出两份清单:A.1.25亿马克的机床,2840万马克军事设备,1300万马克制造合成汽油系统设备;B.机床4200万马克,化工设备1050万马克,军事设备3000万马克。这就是斯大林所说的“米高扬草案”。这两份清单由米高扬在2月11日通知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斯大林当时非常害怕谈判破裂。他私人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要求通过米高扬通知驻柏林代办:“我们首先想知道,柏林是否同意我们的草案(米高扬草案),只有在柏林同意后,我们才能决定什努列(德国外交部官员)的到来,因为我们不能容许谈判再次被德国人由突然的和不清楚的原因而中断。”斯大林为何如此关注这次谈判因为德国供货中的设备和物资具有直接的军事意义。 在斯大林私人档案的笔记中对苏德双方经济能量作了比较:苏联方面有石油、谷物、棉花、铁矿石、废铁、磷灰石、有色金属。德国方面有飞机、军舰、金属、零件、煤炭。笔记中还列出了德国方面所不足的东西:锰、铬、药品、锡、镍、钒、钼、钨。还写道,德国方面有很多并可购买的:锌、镁。可以看出,苏联在原料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这是苏联同德国进行交易的资本。 斯大林当时最想完成的计划是利用同德国的贸易来建设一支大型苏联舰队,这个计划胃口之庞大,令希特勒都瞠目结舌。包括15艘战列舰、9艘战列巡洋舰、2艘航空母舰、28艘巡洋舰、243艘驱逐舰、370艘鱼雷艇和400多艘潜艇。斯大林很清楚,实现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仅依靠国内的造船工业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国外定货,而欧洲战争开始后,从英、美定购几乎不可能,这就加重了同德国贸易的砝码。这个庞大无比的舰队计划比德国的Z计划更加疯狂,如果能够完成,那么它能使苏联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与英、美这种传统的海权国家平起平坐的海军强国。在历史上,希特勒失误了,否决了与苏联的海军合作,但是在这一个时空,正是希特勒想看到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