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二章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第2/2页)
林报纸纷纷指责爱沙尼亚人失职,塔林当局迫于压力,开始调查这一事件。一天后即9月20日,塔林当局解除了海军司令及海军参谋长的职务。随后的调查结果表明,不能证明有人故意协助波兰人逃跑,但本国水兵的所作所为却间接帮了他们大忙。因普遍对波兰人的境遇颇为同情,水兵们对潜艇的缴械工作进展迟缓,也未将波兰水兵从潜艇硬行驱赶上岸,更没有抽取潜艇上的油料。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波兰潜艇在没有导航设备和海图的情况下,后来竟能穿越丹麦海峡和北海,最终抵达英国。进入公海后,波兰潜艇既可驶向瑞典,也可逃往英国,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可以对德国和苏联船只形成威胁。不过,德国人对潜艇逃逸似乎并不十分介意,柏林并未发出任何措辞强硬的外交照会。德国大使来到爱沙尼亚外交部时,甚至还同情地说:“他们这一跑可好,你们可要摊上一大堆破事了!”几天过后,德国海军武官来到爱沙尼亚海军司令部,但他也没向惴惴不安的爱沙尼亚官员提出抗议。 与德国人的无所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联对此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9月19日,《真理报》发表了一份塔斯社的声明,原话如下:“有充分证据表明,在波罗的海国家某些政府人士庇护下,波兰潜艇兵目前正隐藏在这几国的海港之内。据一些情报显示,除波兰潜艇外,那里还藏着一些其他国家的潜艇。由此推测,在9月18日,爱沙尼亚当局蓄意放走了波兰潜艇。我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将采取必要措施,对隐藏在波罗的海水域的潜艇加以防范。” 除利用报纸大造声势外,苏联还通过广播电台向爱沙尼亚持续施压。9月19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召见爱沙尼亚大使,谴责该国帮助波兰潜艇出逃,并威胁说,苏联海军将进入这个邻国海域,以搜寻波兰潜艇。 9月19日当晚,苏联波罗的海舰队派出军舰数艘,开始在塔林湾内的艾格纳岛和纳伊萨尔岛之间巡逻。为炫耀武力,九架苏联飞机也到塔林上空低空盘旋。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曾建议在沿海水域布设水雷,以阻止苏军水面舰艇,但被总司令拉伊多内否定了。他忧心忡忡地对属下说,如果真有哪艘苏联军舰触雷的话,立刻就会为莫斯科猛烈报复提供口实。鉴于形势紧张、寡不敌众,爱沙尼亚政府只得按兵不动。随后数日,苏联军舰和飞机继续出动,反复闯入爱沙尼亚领海与领空。9月20日,拉伊多内再度明令岸防部队,不得向入境苏军开枪开炮。 9月21日,意大利驻塔林使节向国内发回过一封电报,描述了那里的情况:“这里阴云密布,人心惶惶。以潜艇逃逸为借口,苏联军舰不肯离开爱沙尼亚水域,并严密封锁了海岸,可能是在为随后的占领做准备。苏联军舰的示威和部队在边境集结,旨在迫使爱沙尼亚放弃徒劳无用的抵抗,乖乖束手就擒。” 苏联对爱沙尼亚一边大军压境,一边与其举行贸易谈判,并同时展开政治交涉。莫洛托夫邀请爱沙尼亚外长瑟尔泰前往莫斯科,与之磋商解决途径。他毫不客气地说:“波兰潜艇事件无可辩驳地表明,爱沙尼亚政府要么不想,要么无力维持好本国秩序,而这都对苏联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莫洛托夫还指责说,据苏联掌握的情况,爱沙尼亚有人帮波兰人修好了潜艇,并为其补给了燃油和食品,一手策划了潜艇逃跑。 讲完这番话后,莫洛托夫随即向瑟尔泰提出建议,要他马上给爱沙尼亚总统或总理打电话,向他们讲明利害关系,劝其同意签署两国间的“互助”协定,允许苏联海军和空军进驻本国。瑟尔泰则极力向苏方解释说,在“苍鹰”号潜艇逃逸事件中,爱沙尼亚严格遵守了国际法,所发生的一切皆属意外,且苏联并未向波兰正式宣战,所以苏联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莫洛托夫根本不听瑟尔泰的辩白,只将早已拟好的协定文本交给了他。第二天,爱沙尼亚外长向本国政府及国会带去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选择余地不多,要么与苏联签订条约,要么坐以待毙。就在此时,苏联新组建的第八集团军已在爱沙尼亚边境全线展开,战争一触即发。 过后几天,苏联媒体接连发布受“不明国籍潜艇”攻击的消息,搞得国内民众家喻户晓、路人皆知。以《不明潜艇击沉苏联轮船》为题,首篇报道是这样说的:“塔斯社列宁格勒9月27日电:9月27日傍晚六时许,在纳尔瓦湾水域,一艘不明国籍潜艇发射鱼雷,致我排水量四千吨的‘五金工人‘号轮船沉没。船上二十四名乘员中十九人获救,另外五人下落不明。” 次日,塔斯社再度发布消息,称苏联“先锋”号货轮遭不明潜艇攻击:“9月28日,我“先锋”号船长用电台通报说,昨晚两点左右,在纳尔瓦湾入海口,该船遭不明潜艇袭击,使其被迫触礁。我水下特种作业队派出救援队,火速赶往了轮船出事地点。船上人员已脱离危险。” 在上述报道中,塔斯社尽管未直接提到波兰潜艇,但显然在暗指它为罪魁祸首。9月24日下午一点三十分,苏联海军“列宁格勒”号军舰向艾鲁斯海峡乱轰了一阵,其中三发炮弹落入水中,一发坠入岸上林地。苏联官方人士随即宣称,此举旨在打击爱沙尼亚港内的波兰潜艇秘密基地。同一天,三架苏联战机飞至该国萨列马岛上空,连续盘旋了半个多小时。 9月26日,爱沙尼亚议会两院举行联席会议,就军事和外交形势展开讨论。苏联的建议无异于最后通牒:倘若拒绝签约,必将面临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而倘若就这样签署协议,则意味着将沦为苏联的保护国。还有一点很明显,没有哪个国家能实实在在地拉上爱沙尼亚一把。面对亡与降的两难抉择,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接受苏联的条件。 1939年9月28日,苏联和爱沙尼亚在莫斯科签署了“互助协定”,爱沙尼亚就此允许苏联红军进驻本国领土,并在帕尔迪斯基城、哈普萨卢城、萨列马岛和希乌马岛修建海军和空军基地。从1939年10月18日起,苏联红军开进波罗的海沿岸三国。至1940年1月1日,进驻爱沙尼亚的苏军官兵达20954人,已经超过爱沙尼亚国防军总人数。 一艘别国的潜艇,引发了三个不相干的主权国家亡国,这是外交史上所没有的。当斯大林志得意满之时,希特勒对戈林恨恨地说道:“很快就让他们连骨头都吐出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