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求订阅) (第2/3页)
袁生所说虽在一些方面,跟他们想的不一样,但总体而言,还是大致一体的。 他们同样也认为。 这些竹简内容,只对士人有用。 而这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公子高公子将闾,生在宫廷,长在宫廷,生来环境优渥,又岂会知晓民间的实情?而且他们能体悟到的,最低的也就是士了。 因而从士出发,并无任何问题。 他们也乐见于此。 他们之所以没有开口,其实还是在思索,扶苏对此是怎么看的,公子高公子将闾,其实并不重要,这些竹简内容也算不得重要,重要的从来都是扶苏的看法。 众人暗自揣测着。 也在等着扶苏的开口。 只是令他们有些失望了,听完袁生的话,扶苏只是笑着点了点头,并未就此多说,反而是一脸期待的看向他们,好像在静等着他们开口。 陈平一直在暗中注视着扶苏。 心绪越来越复杂。 袁生说出的见解,他同样看出来了。 只是 他并不认为就这么浅显。 若只拿这么简单的事情来靠校他们,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而且扶苏至于亲至吗?何况真论下来,这还牵涉到公子高公子将闾等几位公子。 这已足称得上是兴师动众了。 难道还另有蹊跷? 陈平再次将这些竹简看了起来。 只是在看了数十遍后,依旧没发现什么异常,而他手中竹简的内容,其实主要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即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陈平低声喃语。 他抬起头看着似笑非笑的扶苏,又看了看这篇寓言故事,心中陡然浮现了一个想法。 他正襟危坐。 重新梳理起了一件事。 知识的重要性。 过去天下,士大夫之所以是士大夫,贵族之所以为贵族,究其根本,就在于士大夫跟贵族掌握着知识,准备说是垄断了知识。 只不过随着周王室衰弱,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大量知识外泄。 继而造就了诸子百家的辉煌。 在诸子百家辉煌的时代,原本那些没机会接触知识的人,也渐渐得到了门路,能够知晓到过去根本没机会接触到的知识,在诸子的启蒙下,越来越多人得到了机会,不少为士大夫垄断的知识,渐渐流落到了底层,因而促就了‘士’的繁荣。 而后更是造就了豪强的诞生。 但贵族依旧高人一等。 原因何在? 便在于对知识的垄断。 天下自古以来公认的财富就两样。 土地跟知识。 自大争之世开始,世卿世禄的局面被打破,贵族对土地的垄断也渐渐出现缺口,随着战争频发,士大夫跟贵族迭代很快,有不少贵族衰落,也有新兴的士大夫崛起,继而造就土地被不断分割,只不过随着天下形势明朗,以及秦廷的大肆打击。 原本掌控在贵族手中的田地,很大部分落入到了豪强手中。 但这其实只是明面上的。 因为豪强一定程度上是依附贵族的。 原因就在于知识。 这个天下从始至终都是士大夫在控制着知识,也控制者知识的解释权。 虽然天下出现过诸子百家,也出现过很多能人、贤者,他们的出现,对天下知识传播进行了极大的促进,但随着七雄格局的出现,天下整体实则是趋于稳定了,而诸子百家传播出去的知识,在经过这百余年时间,再度向上聚拢了。 只不过秦灭六国时,再度打破了这个稳定。 他及在场不少士人,都是借此机会,才得到了读书识字的机会。 但就实而言。 经过这十几年的沉淀聚积,对知识的控制权解释权,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贵族手中。 在外传播的已很少了。 土地跟知识,从某种角度而言,前者是财富,后者是保障财富的。 过去士大夫为何高高在上,便在于形成了土地跟知识的双重垄断,继而造就了在地方权势的垄断,现在土地的垄断被打破,流落到了地方豪强手中,但知识的垄断并未被打破。 依旧被牢牢的掌控在士人手中。 豪强控制着土地。 但很多时候却要请贵族的人来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