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之强汉皇权_第一百七十七章:羌乱根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七章:羌乱根源 (第2/2页)

出了两位皇后,在东汉是名门望族,也是个著名的外戚家族。

    南阳阴氏有一人名为阴修,他担任颍川太守时期任用了众多颍川名士,如张仲、钟繇、荀、荀攸、郭图等人,这些人也都愿意响应阴修的任命,而不是采取装病这种策略。

    而阴瑜迎娶了荀爽之女。

    这里面猫腻,不可言。

    最终结果就是,在东汉的帝国官场演化上,关东由于官员数量和州郡密集的优势与垄断,渐渐演化成了士族集团,关西仍然是各地孤岛的豪族社会。

    这用在防范西北“金气悍猛”上确实是制度上的妙招,但在羌人内附的大背景下,其实变成了一味制度毒药。

    隗嚣在陇西时,跟上百个羌人关系处的非常棒;扶风马氏马援在初期扫平叛乱后入驻陇西六年,当地歌舞升平。

    但只要换了关东的官员主政凉州,凉州的大小叛乱就层出不穷。

    很多民族性的问题,非本地人往往是无法体察到其中的病症关节;非本地人也更是根本不会在乎你当地人的生态和长久利益的。

    实际上连绵不绝的羌乱,根源在于在防范西北豪族做大的前提上,大量的外地人主政西北官场导致了整个关西地区终东汉一朝也并没有打造出“正循环”的长官与地方互惠模式。

    羌人在这个局面下,最终变成了高层博弈下的惨痛买单者。

    凉州,不能丢!

    失凉州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弘农为边,弘农内入则洛阳为边。

    大汉的祖陵都在三辅,刘宏再昏庸,也不可能让列祖列宗戍边去。

    可这次凉州之乱,不是简单的黄巾,而是凶悍的当地人。

    正如谏议大夫刘陶所言:“窃见天下前遇张角之乱,后遭边章之寇,每问羽书告急之声,心灼内忍,四体惊悚。今西羌逆类,私署将帅,皆多段时吏,晓习战陈,识知山川,变诈万端.”

    他们熟习战争,山川形势了如指掌,变诈多端。

    这不是流民,而是军队!

    凉州豪强带着军队,以羌人为先锋,反了!

    皇帝也知道,可是黄巾刚平下去没多久,国库空虚,朝廷根本没法平叛,只能去问皇弟刘寒。

    可是皇弟人现在关东平黄巾,没法抽身。

    无奈,皇帝听从大将军和袁隗建议,复用董卓。

    这是关东士族的妥协,董卓虽是关西人,但他也是袁氏门生故吏,何进也能掌控他。

    复用董卓,皆大欢喜。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更好的人选――段。

    但是,没人愿意把他喊出来。

    因为段好不容易被排挤出中央,若他再回来,必然会成为凉州士族、豪强的代言人,不管这些士族豪强愿不愿意,只有这一个选择。

    那么,将会变成什么局面呢?

    地方,刘寒掌控幽、并、凉三州;中央,这位将来必然是辅政大臣。

    依照这位的强势,士族能好的了?

    你看看并州,再看看幽州,哪一个士族不是跟狗一样活着?

    剩下的要么跑了,要么不想活了,成为这位刀下的一个数字。

    刘寒虽然忙,但也给皇帝举荐了一个谁都不想举荐的人――皇甫嵩。

    士族中也有人想举荐皇甫嵩,但是这位名声实在是臭了,不敢沾惹,倘若皇甫嵩败了,那自己这个举荐的人家族估计也完了。

    刘寒举荐皇甫嵩的理由很简单:你皇甫嵩整日喊冤,说朝那皇甫氏忠于大汉、忠于朝廷、忠于陛下,现在羌人反了,凉州乱了,你去替我平叛吧。

    皇甫嵩知道这是河间王的阳谋,但硬着头皮也得上,不然皇甫氏一族的名声,永远都洗不掉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