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大明白和不讲理 (第1/2页)
汴京小医娘正文卷第125章大明白和不讲理丫头备好书笔墨案,辛夷坐下,挽袖便写。 “醋炒香附、川芎、黑山栀、神曲苍术各等份,研成末,以水调和成丸……” 写到这里,她停笔抬头,看着曹皇后。 “虽说宫中药局什么药材都有,但炮制之法可能与我不同,我担心药效会有误差。如今我在马行街开了一间药坊,一应药材皆亲自炮制,圣人若是信得过,不如等我回去调好药丸,再送到曹府如何?” 以前她只给曹皇后开方子,一是因为自己没有药坊,二是怕摊上事儿。 如今曹翊帮她租赁药铺,又送上刘医官使亲手写撰的横匾,帮她做软广告做宣传扩大声名,这份恩情,让她不能再对曹皇后的病等闲视之。 宫里的药材再好,又哪有自己亲手做的放心? 曹皇后看着她眼里的诚恳,微微一笑。 “那自然是好的,只是又要劳烦张娘子费心了。” 辛夷方才还怕她不同意,闻言松一口气,放下笔来,又走到曹皇后跟前。 “圣人到榻上平躺,我来帮你按捏推拿片刻,松松筋骨,缓缓疲劳,一解郁气吧。” 帘帐轻垂,内室温暖。 曹皇后照着辛夷的吩咐躺下去,阖着眼,由着她在身上捏拿揉捻,渐渐放松下来。 “张娘子与别的大夫,很是不同。” “哪里不同?”辛夷笑问。 曹皇后想了想,慢声道:“不畏权贵,更不怕皇后。” 不仅不怕,还敢拍打。 丫头婆子都打发到外面去了,不然,她们若看到辛夷用那样的手法拍捶皇后的身子,怕是眼珠子都要吓得掉到地上。 辛夷笑了起来。 “在我眼里,圣人也是我的病人,我全力帮圣人除疾便可,若我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在治病施救的时候,肯定会有所顾虑……那对圣人的病情,就大大地不妙了。” 曹皇后在她的按捏下,身心舒畅许多,闻言没有睁眼,脸上却有淡淡的笑意。 “你想要什么赏赐?” 还要赏赐啊。 都拿一个店铺了,不可贪心。 “曹大人把多的诊金都给了我,该赏的也都赏过了,圣人不要再破费。” 曹皇后对她的回答很是满意。 这小娘子年岁不大,性情却十分通透。 她思忖片刻,突地又道: “我听说宫里那位张娘子,近日常来扰你?” 辛夷心里一跳。 这个曹皇后耳聪目明,和张贵妃又是对手,自然会关注彼此的一举一动,想来什么事情都是瞒不过她眼睛的。 “是。”辛夷道:“张娘子患了面疾,今日还曾差人来传,可是曹大人早就吩咐我在家等待,便没有随他们前去……” 说罢苦笑一声,瞥向曹皇后。 “小女子这次是将张贵妃得罪狠了,怕是要遭无妄之祸了。” 曹皇后微笑沉默。 辛夷察言观色,又道:“那公公气极而去,明日想是还会来寻我。到时候,我肯定还是要去宫里一趟的。张贵妃的病,我这是瞧也得瞧,不瞧也得瞧了。” 她说得无奈。 曹皇后却十分淡然。 “娘子尽心为她诊治便是,若她因此为难你,我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你且宽心吧。” 辛夷喜出望外,眉眼都挂上了笑。 “多谢圣人垂怜。” 有了曹皇后的保证,辛夷心里那一块大石头算是落了下去。 张贵妃再是得宠,那也只是在皇帝的后宅里,房闱中。说到底,皇后还是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无论张贵妃再厉害,也越不过她去。 当然,辛夷这只是为自己找了一把保护伞。张贵妃那边,该医还是得医。 ~~ 辛夷入夜时才回到药坊,湘灵照旧带着三小只睡下了,只有安娘子和良人在挑灯配药,十分尽心。 后院那一块地,她们已经领着两个伙计翻了出来,除去杂物,整得平平整整,看得辛夷很是满意。 因药坊里居住的全是女郎,两个伙计吃罢晚膳,便各自回家去了,入夜的药铺里很是静谧。 辛夷睡前,特地叮嘱良人将前门后院的门窗都关好,然后又吩咐了她两件事。 “明日找人来看,我们的后院可不可以凿一口井。” “张老七家里的狗子,应当满双月了吧?你让湘灵去挑两只精神点的回来看家。” 养狗的事,是年前定好的。张大伯帮她在村里打听了一番,只有张老七家的那只母狗长得膘肥体健,听说是花钱找的猎犬来配丨种,产下的小狗也个个墩实。只是年前尚未满月,便让他们在它娘身边再养养,说好了年后去拿两条。 至于打井,却是辛夷的临时起意。 后世皆知宋人生活精致,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里,更是可觑见宋人接近于现代的文明程度,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的巅峰。 陈寅恪先生对此,更是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观点。 然而,造极的赵宋,尚未到来。 此时离苏轼这个水利专家,首次出川入京应考,还要整整四年。离苏轼被贬岭南惠州,设计出那个类似后世自来水的连筒供水系统,还有整整四十二年。 如今的汴京居民取水,仍旧靠着穿城而过的河渠,以及城中数以万计的方井。城里有官井,有私井,还有“打水者”这种卖水为生的职业,水价虽然也不贵,一担水只要几文钱,但还是拥有私井的人家,更有底气。 尤其药铺用水多,炮制药材对水质也有要求。 辛夷想了很多事情,甚至想到了要不要想办法提早实现汴京的“自来水系统”…… ~~ 胡思乱想的结果,便是不得好睡。 天明起身,辛夷哈欠连天,吃过早饭,让三小只带着贞儿去后院玩耍,自己同安娘子两个人准备了药材,再研磨弄末,亲手为曹皇后做了两盒“散气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