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受欢迎啊_2.在那依然盛开的蓝莲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在那依然盛开的蓝莲花 (第1/3页)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此时在大巴上播放的是,来自上时代一千多年前的一首偏现代音乐。据说,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此前经历过两次世界性大战。虽然在之后的历史里也存在略有摩擦的事件偶尔发生,不过就进程上而言,也算是实现了平稳的“改朝换代”。因为有了个爱好和平主义至上,以侵犯他国为耻的新世界霸主统领。世界在和平里又安稳度过了几个世纪。

    老师对我们说,有关于上时代文明消退的那件事,是现阶段的我们所掌握不了的,因为涉及了这个世界在常人看来较为神秘的一面。我从上时代的书中了解到这样一个词,很符合老师的说辞,叫作“超自然现象”。不过在查阅相关书籍时,我又发现了让一个让我异常困惑的点,那就是《汉史》中记载的一件在上时代有个很普通的皇帝,在战争中有曾过天将陨石后,灭杀敌对阵营数十万大军这件事。这居然都能堂而皇之的被写入正史,为什么当时的人却没有封锁这个看起来荒诞离奇的事实呢。或许有所夸大,但难道只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与现在我们相比,接受能力比较强?

    仅仅是因为,这样会触及到世界上一些奇幻面吗?

    如果有的话,还真是想让人亲眼见识一下呢。想到这里我难免会轻蔑一笑,并对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深信不疑。相信科学。

    真要有的话,那也是之后的事。和穿越一样,之前不信有穿越,之后说什么都信。这基于一个很简单的结论:连穿越这种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的话,还有什么是发生不了的呢?

    对此,我只当作是老师编的哄骗学生不要继续问下去的一种教育策略。也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对历史上发生了某一件事有一个彻底的了解。能说明白已很是难得。莫提能有个清晰明确的思考过程了。倘若是巧合的遇到知识盲区的情况下的话,找个理由随意搪塞过去。等学到了后再把这件事简单的说成:上次说的地方有误,现在我们重现作补充说明。

    这是教师一贯通用教学作风。因而套路都十分常见,以致于稍加理解就知道老师对问这个问题的人有些不耐烦了。我并不会觉得这有哪里值得继续深究的地方。这对于习惯去纠结的我,多少是有些画风不同了呢。可我也知道,怎么做都不会得到想要的答案,与其胡搅蛮缠,那点时间足够去自己查找资料了。要是,如果你想问他,对事件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掌握才会有的看法或见解的话,那就更无从谈起了。因为无话可说,瞎说就是绝杀。

    这让我很自然联想到了历史课上的一些同学,他们总是能发表那令人瞠目结舌的危险发言,个人角度上真的很难想象他们究竟是以什么心态,问题不在这,难以理解的是他们怎么问得出来的。

    粗浅定义就是盲,实则就是不愿去深究历史事件,只知道发生了什么后就摆着一副有关于这方面他什么都懂的「历史课代表」样。实际上肚子里有没有一两墨水还真不好说,很难直接下定论。

    这首歌呢,虽然我也很喜欢,但和另一首比较喜欢的《曾经的你》相比的话。首先,毕竟喜欢的点不一样嘛,要是硬要做比较的话,显然是后者更符合我个人的听歌口味。虽然这两首都不是最初从旧时代遗址里所挖掘出来的第一批音乐录像带。但我对此评价仍然是,这值得一听。

    因为歌名失佚,在得到相关专家更证后得到叫作《蓝莲花》的新歌名。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甚至到了为什么要称呼那个人为专家的程度。

    这么出乎意料的歌名好像是每个人都能想到,又或许不是。歌词里充满对“蓝莲花”这种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推崇其内在精神的含义自无需多说。也有在歌词里出现的次数较多的因素在内。从这两点就可以简单看出如此命名的妙处所在了。

    在此我要以一个普通听众的身份吐槽现在的歌坛:过了一千多年,还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听说再一千多年前,还有一种被称为乐府诗的音乐题材,若是从那条时间线向现在拉近,再往后面也有词和曲。可惜,因为年代过于久远的缘故,应该是很难听到了。有一句诗能很好的诠释我对华夏古典音乐的心理预期,叫作“词曲只因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啊——”我不禁发出一声惊呼赞叹。

    司机先生驾驶大巴的车技还真是高超啊,如此停车技法实是同行楷模,为他立一个行业标杆那是绝对意义上的毫不为过。我不会觉得突然停车会为我带来负面情绪,知道会有交通灯是一方面。但现在走的山路几乎是见不到的。根据说好的事,每隔半天都会这么做。这件事在《修学旅行各项注意条例若干》中有所说明。当然,晚间不停车休息。

    以一天为单位的话,当午时分就会停一次车,用意是让我们更好地去缓解乘坐的疲劳。每次停车选的地方都很有讲究,因此很难会抱怨。

    这已经是第三天的第三次了,前两次,我都有在调整去应对司机大叔的停车风格,想一些可能不会撞向前方座位的做法。

    第一次停车是试探他停下来的快慢,第二次是掌握停下来的幅度让我能更好的以一个良好的状态下车。其实从华东到内陆的距离,实际上并不是很远,可是因为有二百年来的文明空窗期,这两个世纪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