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校注_第4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9节 (第1/3页)

    于轩辕,乃以灊霍之山为副焉,故尔雅云:霍山为南岳。【】盖因其副焉。或云衡山一名霍山至汉武南巡,又以衡山辽远,道隔江、汉,于是乃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山,亦承轩辕副义也。”是其故也。洪颐烜筠轩文钞霍山为南岳解:“尔雅释山述五岳,一云:江南衡。李巡曰:衡,南岳衡山也。一云:霍山为南岳。郭璞曰:霍山,今庐江灊县,灊水出焉,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辽阔,故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案汉书地理志长沙国湘南下注云:

    禹贡衡山在东南,荆州山。庐江郡灊下注云:天柱山在南,有祠。班孟坚作志,在武帝移易衡山以后,故注岳祠于天柱山下,并未以天柱为霍山也。霍山即衡山,应劭风俗通云:衡山一名霍山。衡之与霍,犹泰之与岱,是一山有二名也。故孙炎注尔雅,以霍山为误,当作衡山。李善注文选游天台山赋引尔雅:衡山为南岳。当即据孙炎所改之本。是霍山在汉武未易以前,即荆州衡山之别名,汉武既易以后,后人始以名灊县之天柱山。故水经记山水泽地所在云:霍山为南岳,在庐江灊县西南。又泚水篇云:泚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张揖广雅云:天柱谓之霍山。皆据移易以后言也。郭景纯注尔雅独云:南岳本以两山为名,非从近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言:从汉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之前乎斯不然矣。景纯此言,明驳孙炎不知汉武移易南岳,以衡山辽旷,因移岳祠于天柱下,并非以天柱有霍山之名,举以当南岳也。若天柱本名霍山,既有尔雅此文可证,汉志灊县下当称霍山,不当称天柱矣。且衡山江南,天柱在江北,若霍山即天柱,尔雅所举,不应前后互异。故应仲援以霍山即衡山,而不分为二,其所言与汉志、尔雅合,视景纯为覈实也。”郝懿行尔雅义疏,亦依洪氏为说,不具录。若朱字绿杜溪文稿有南岳考二卷,则文更繁富也。

    〔二四〕“崋”俗作“华”,本书宋本以下各本及广博物志五引此文,“山”、“者”、“阴”字皆作“”。说文山部下云:“山在弘农华阴,从山,华省声。”九经字样山部下云:“经典相承用华字。”今案:汉西岳山庙碑、西岳山亭碑、樊毅脩岳庙碑、樊毅复下民租碑,凡说山字皆从山作。

    〔二五〕“华”,拾补据书正义、左传正义校作“变”。案所据正义,见诗大雅荡、崧高、左传昭公四年,又尔雅释山疏引亦作“变”。徐氏识语曰:“案崋、变声义都远,西方成实,变义不类也。切谓变与近,俗作,与夸近,故讹耳。此当为也,万物,由西方也。尔雅释草:芺蓟,其实荂。注:其实也。荂即字,知有实义。方言:,荂也。故荎盎文,然为讹,故或为成,滋于本为兹,兹为之上,为之下,讹错傎到,其迹可寻也。”

    〔二六〕宋本、大德本作“熟”,余本俱作“然”,广博物志引亦作“然”。拾补曰:“滋然二字左正义作成。”器案:诗正义、尔雅疏亦作“成”。

    〔二七〕“华”,拾补校作“由”。器按:诗正义、左传正义、尔雅疏作“由”。

    〔二八〕“于”,拾补云:“书无左有。”器案:诗正义、尔雅疏亦有。

    〔二九〕白虎通巡狩篇:“西方为华山者何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初学记五引白虎通:“西岳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三0〕汉书地理志:“华阴,太华山在南,有祠。”申鉴注引汉制:“华庙在弘农华阴县。”

    〔三一〕白虎通巡狩篇:“北方为恒山者何恒,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白帖二引白虎通作“阴阳终其常久,故曰常山。”初学记五引白虎通作“阴终阳始,故其道长久,故曰常山。”

    〔三二〕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中山,中山故国。”志又云:“

    上曲阳,恒山北谷在西北,有祠。”申鉴注引汉制:“恒庙在中山上曲阳县。”

    〔三三〕“嵩高”,广博物志引作“嵩山”。今案尔雅释山:“山大而高崧。”郭注:“今中岳嵩高,盖依此名。”释文:“崧又作嵩。”五经文字:“崧作嵩同,又通作崇。”国语周语:“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是崇高即嵩高也。后汉书灵纪:“熹平五年夏四月,复崇高山名为嵩高山。”注:“前书:武帝祠中岳,改嵩高为崇高。东观记曰:使中郎将堂溪典请雨,因上言改之,名为嵩高山。”则嵩高与崇高之命名,盖亦随时王典制而改易也。“崇”又通作“崇”,考工记释文云:“崇本亦作古崇字。”汉书郊祀志及地理志并作“崇高”,注云:“,古崇字。”唐写本经典释文舜典第二崇山云:“古崇字。”薛季宣本古文尚书亦作“崇”。

    〔三四〕拾补云:“尔雅疏下有言高大也四字。”今案诗正义亦有四字。白虎通巡狩篇:“中央为嵩高者何嵩言其高大也,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御览三八引白虎通:“嵩者高也,言峻大矣,处中以领四方。”释名释山:“嵩,竦也,亦高称也。”尔雅释诂:“崇,崧,高也。”说文山部:“

    崇,嵬高也。”

    〔三五〕诗大雅荡崧高文。礼记孔子闲居引“崧”作“嵩”,文心雕龙夸饰篇:“嵩高极天。”亦作“嵩”,与此同。俞樾茶香室丛钞一云:“按毛传:嵩,高貌。岳,四岳也。不专言中岳。应氏之说,或本三家欤宋楼钥攻媿集跋先大父嵩岳图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巍然居四岳之中,盖天下之绝境也。亦以嵩高维岳为指中岳。”

    〔三六〕汉书地理志:“颍川郡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师古曰:“崇古崇字。”又见武纪及史记封禅书申鉴注引汉制:“嵩县在颍川阳成县。”器案:汉志阳城下不言有嵩庙,疑仲瑗就所近言之。汉书武纪注引应劭曰:“嵩高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