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全都要_第18章 轻松过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章 轻松过关 (第3/3页)

  顾辙自然属于人狠话不多的类型,直接说:

    “可能是我比较喜欢思考、对底层原理掌握比较透彻吧。我其实也不喜欢练那些花里胡哨的操作,但是不想做的事情做多了,才能体会到其中痛点,把问题一劳永逸解决掉。”

    “一劳永逸解决掉?”郑教授听了这话后,才算是真正对顾辙有点感兴趣了,他放下笔,“怎么个一劳永逸的解决?能解决什么?”

    顾辙不再说话,直接拿过郑教授放下的笔,写了两串数字。

    郑教授一愣:“这是什么?”

    顾辙把笔一放:“几个实用新型的受理号,可以帮鸡尾酒调酒师往密度分层酒里加夹层,也算是跟我今天练的实验操作,有点相似之处了吧。

    这就是我练这些无用操作的价值——死磕我自己,把底层原理想透彻,然后发明一个东西,简化别人的操作。”

    郑教授终于肃然起敬:“你才高中毕业,名下居然有专利?后生可畏啊。”

    作为教授,名下的专利也是不少的,至少还有好几个是“发明”级别,比顾辙的“实用新型”要高档很多。但高中毕业就有专利,无疑还是值得重视和培养的。

    郑教授心中,已经生出惜才的念头,等顾辙考进竺可桢学院,就要好好点拨。

    顾辙则是不卑不亢地澄清:“不能算名下有专利,这只是受理号,不是授权号,只代表国知局开始审我的内容了,还没审过呢。”

    郑教授点点头:“年轻人严谨一点是对的,嗯,你是这几天的加试特招考生吧,好好考。希望你进了竺可桢学院之后好好学化学,一路读研,做出点成就来。”

    ……

    考前最后一天的熟悉场地,就在这点小插曲中结束了。

    顾辙回酒店休息后,其他练化学的考生之间,还在诉说着他的传奇,觉得他那操作绝对不是才练两年的高中生能积累出来的。

    第二天一早,便是化学特招生的正式加试。不过经过了前一天的波折,到了正式考试的日子,反而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新鲜事了。

    凡是认识顾辙的同学,对他的实力预期都提高了,就算最后知道他考得好,也不会太奇怪。

    考试的内容,上午先是笔试,直接就图省事用了昨天在荷兰用过的全球总决赛试卷,不过也不怕泄题,一是时间太短,二是后续的实验部分不能作假,就算泄题也来不及准备。

    如果有人理论部分超高分、实验却很差,那才有可能需要复查,如果两个都很好,就无所谓了。

    因为化学加试总共也就招没几个考生。竺可桢学院当时一届也就两百多人,数理化各60人,之前竞赛保送和其他自主招生保送,每个专业已经用掉40个名额了。

    高考之后再招的,也就每个方向20个人而已,还要分给那么多省,东海省本省能留下的也就个位数。为了这种招几个人的考试,特地再很周密地出一套卷子,也不划算。

    顾辙前世反复做过那年的全球总决赛题,笔试自然是轻车熟路过关,甚至还提前交卷。不过笔试部分不是马上阅卷出成绩,所以监考老师也没法立刻看出他的水平。

    下午的实验考试部分,却是实打实地立竿见影。顾辙一通操作猛如虎,把“带保护基氨基酸环境下的多肽制取”完成得极为完美。

    实验的第二部分,就是要拿着自己刚刚制取出来的多肽,分析验证一下纯度,并且写一个分析报告、如果不够纯的话,要分析原因。

    第二部分也不是说分析数据越漂亮分越高,而是要越符合实际分越高。但没办法,顾辙第一步完成得太好,制取产物质量太高,以至于第二阶段的分析报告都没什么好写的了。

    于是,实验部分几乎又是比别人提前了将近一个小时交卷——没办法,我都那么成功了,你让我分析不纯的原因、失败的教训,咱有什么好写的嘛?简单几句话一个结论不就好了?

    当天结束的时候,负责监考的老师们都已经知道,顾辙这家伙实验部分几乎是满分了,光凭这一个单项,他已经板上钉钉能特招进竺可桢学院。

    ——

    ps:今天有不少技术细节,我已经尽量通俗易懂深处浅出了。有些地方甚至牺牲了精确性。考虑到有些书友不爱看技术,所以我今天加到七千多字,一天之内把竞赛生考试的剧情过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