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不敢小觑天下人 (第1/1页)
想到这一种可能性,李弘一下子脊背发凉。 他愈想愈觉得这种可能性更大,不论是动机还是条件。 李弘又想到了闻喜裴氏,裴氏之中可不仅仅只有给亲王做女婿的人,皇帝身边的裴炎,不就是出身裴氏吗?这还是前两天上官仪告诉他的。 “殿下?”上官仪轻声喊道,他见李弘脸色瞬间变了,心中想着毕竟年岁在这儿了,生怕过犹不及,当即就要转变态度,说些软话。 过去魏征劝谏太宗皇帝为何屡屡成功?除了太宗皇帝虚怀纳谏之外,魏征的劝谏方式也是值得一提的,在许多会招惹皇帝怒火的问题上,魏征会将批评喻于表扬之中,这种方式他上官仪也不是不会。 李弘已经回过神来,他突然意识到,过去数年的顺风顺水让他不自觉的有些膨胀,包括李义府的愚蠢和他的倒台,包括他以为的他拿捏住了迂腐的上官仪。 但上官仪却给他上了一课。 不敢小觑天下人啊! 还有他的阿爷,在史书上十分软弱的唐高宗李治,李弘怎么也无法把皇帝和软弱对上号。 李弘起身,对着上官仪深深一拜:“弘谨谢相公教我,今日直言弘绝不敢忘。” 上官仪忙忙扶起李弘,说道:“这是为臣的本分,如何值得称谢?臣得圣人信重,委以太子中舍人,幸得殿下聪慧明理,警醒与臣,要说称谢,也该臣称谢才是。” 说起这太子中舍人,就不得不提起皇帝李治为了培养小太子在制度上做出的改变了。按照大唐的东宫体制,东宫本身的存在就相当于一个结构完整的小朝廷,东宫左春坊和右春坊中的官职其实是和中书门下两省一一对应的,比如左庶子对应侍中(门下高官官),右庶子对应中书令(中书高官官)。 而在太子监国之时,譬如李弘上次半途而废的监国,按制就该由东宫的官员代替朝堂的官员。但李弘第一次监国时也就七八岁,东宫哪来这么多人才,而对于皇帝来说,培养太子是第一要务。 于是便有了以宰相和各部高官充任东宫属官的现状,但以大唐的群相制,各两位的左右庶子加起来也就四个名额,明显不够。太子三师、太子三少这类的荣誉头衔又不能乱给,李治索性大手一挥,设立了一个东宫新官职——太子宾客,以宰相充任。 如此,既能培养太子,也能让朝政顺遂。 作为一个皇帝,李治不可能不知道这样会增加太子与宰相和百官的接触,还是名正言顺的那种,尤其是其中潜藏的隐患——固然太子如今年幼,但太子终会长大,这种日积月累之下太子对宰相名正言顺的接触…… 也就是如今的大唐才发生过一起“父慈子孝”事件。 当然,由此也能看到皇帝培养太子的决心。 纵观历史,又有几个太子能在皇帝健在时从七八岁开始断断续续地监国呢。 即便在未来有风险,但东宫的这种情况对李弘来说还是绝对有利的。就说现在,上官仪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李弘面前自称是臣,倘若上官仪不在东宫兼职,那么两人连单独见面都成问题。 告别上官仪,李弘找上了贺兰歆。 不出意外地,贺兰敏之依旧不在周国公府。 在贺兰歆的陪同下,李弘拜见了他的老外婆,荣国夫人杨氏。
他们聊些家常,不知怎么,话题就转移到了贺兰敏之身上,荣国夫人便嘱托李弘多多关照贺兰敏之,身位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终究不是一般的妇人。 虽然如此嘱托,却也还是补充了让李弘注意别让贺兰敏之打着太子的名头招摇撞骗,不可落下纵容外戚的把柄。 李弘自然是满口答应。 荣国夫人杨氏如今年纪大了,精神头大不如前,聊不了多久就有些疲乏了。 说起来,李弘看到杨氏,总能想起史书上记载的在贺兰敏之被武则天弄死多年之后,武则天遍数贺兰敏之的罪状,其中就有一条,贺兰敏之与荣国夫人有luanlun之举。 这件事是真是假姑且存疑,但历史上贺兰敏之染指了李弘原本定下的太子妃杨思俭之女,虽然如今这事还没发生,甚至于李弘将来的太子妃是谁还两说,但并不妨碍李弘不喜贺兰敏之。 况且贺兰敏之的纨绔本性本就不可能得到李弘的欣赏。 至于答应荣国夫人的看顾?李弘不针对贺兰敏之就不错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