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 酷刑 (第1/2页)
一场暴雨过后,马六甲的天气闷热依旧。 马来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靠近赤道地区,一年只分为旱季和雨季。每年的5-10月事雨季和台风季交错的时间。一场台风会带来大量的降水和片刻的凉爽,却无法带走高温和酷暑。 送完侨批,天佑在家休息半个月后,再次拜别母亲蓝氏,跟随二舅爷下南洋,递送回批,揽收新批。在海上颠簸半个月后,终于抵达新加坡。一上岸,马上见识到这酷暑的天气。 火辣辣的阳光肆意横行,照射着大地,连空气都热得像是水蒸气。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无精打采地低着头,感觉憋得慌。干巴巴的马路上发着谢白光,直晃眼,让行人更觉眩晕。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城市像烧透的砖窑,热浪滔天。 水客每年出远洋的时间不定,要根据外出距离的远近和收寄侨批的数量而定,有一年一次出洋的,也有一年数次出洋的,还有按季节为期出洋的。凡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前从海外各地返回潮汕的水客,称为“走大帮”。因为传统佳节期间,侨眷需用银钱较,水客在节日前夕带回的银信也较多。而在农历二月、六月和十月从海外返回的,则称“走小帮”。即是说,水客大帮返回潮汕之时,就是水客小帮出洋之日。二舅爷金和天佑这次出远洋,属于“走小帮”。 在新加坡和新山停留了几天,他们又很快赶往马六甲处理侨批业务。 这一日中午,天佑顶着毒辣的阳光和炎热的天气,抽空一个人到马六甲橡胶园,准备看望结义兄弟阿涛和阿柱,顺便将故乡亲人的回批送达。 水客的身份和二舅爷的名头,让他顺利进入了橡胶园的大门。穿过两旁种满橡胶树的林间小路,到达园子深处带的“阿答屋”。 远远的,他望见“阿答屋”前的空地上有个大木架,木架中间的横梁比周围的“阿答屋”还要高。横梁下面吊着一个人,晃动着。等走近一看,横梁下面吊着的居然是结义兄弟阿柱。他满身大汗,已经不醒人事。估计是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导致脱水、昏迷。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劳工们都去收割橡胶,还没回来。 天佑见状,顾不得仔细思量,急忙爬上木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开绳子,把人救下来,搬到阴凉处。 “阿柱!你醒醒。”天佑使劲拍打阿柱,但他依旧昏迷,毫无反应。 他想了想,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掰开阿柱的嘴,把水灌进去。又撒了一些水在阿柱的额头和脸上,给他降温。 这时候,橡胶工人们陆陆续续回来了。但大家都没理睬他,各自默默地返回“阿答屋”里休息。 “这不是天佑吗?你回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天佑抬起头,“大李,是你!请你帮帮忙,救救我的结拜兄弟阿柱。” 大李望了一眼,“这事我知道,昨天他带头反抗希尼斯,被处以私刑,吊在太阳下‘拷沙爹’,已经一天一夜了。我帮你先把他搬回‘阿答屋’里再说吧。” 大李和天佑把阿柱搬回他自己的“阿答屋”。 进了屋里,天佑发现阿涛倒在地板上,手脚被紧紧捆住。显然挣扎了许久,无法解脱,已经筋疲力尽。 “阿涛,阿涛!”天佑跑上前,帮他解开绳子,再和大李一起扶阿柱躺好,又用水布帮他到处理了伤口,这才坐下休息一会。 大李和阿涛向天佑讲述了事情的始末经过。原来,割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时间长。每天凌晨刚过1点,当黑暗依旧笼罩大地的时候,猪仔们就得起床,先用棍棒擦身,以适应水土和气候,这是一种痛苦的熬炼。然后集体洗澡,接着备好胶刀、胶水桶,提着灯笼,沿着门前的小路,走到自己负责的那片胶林。因为凌晨气温和相对湿度合适,有利于橡胶树的产胶。 割胶时,胶工们一手拿着刀柄,另外一手托着刀身,伴随着“擦”“擦”“擦”的声响,一小块倾弯的树皮就被割去,然后在胶嘴的下面放好胶杯。不久,橡胶树的割面上慢慢地渗出白色胶水,而且越来越多,瞬间连成了一条线,顺着胶嘴缓缓地滴入胶杯中。粗看起来,这工作似乎特别简单,但是真正cao作起来却都是技术活。下刀时,如果掌握的力度不够,切口过小或过浅,胶水就有可能出不来;力度过大的话,就会伤及橡胶树,影响树木的生长和胶水的产量。 每个劳工每天要割1000多株橡胶树。弓着腰割胶比插秧还要累。工作时还不许歇息。橡胶林四周有狰狞凶恶的工头和黑帮打手在巡逻,他们对苦工们督责苛酷,如果工作稍慢或跟他顶撞,动辄拳打脚踢,甚至殴到伤重死亡,也无人过问。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候后,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劳工们暂停工作,就地吃一顿简单的粗饭,不一会便继续开工,收胶水。 收胶水也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活。因为太阳出来后,温度升高,这些胶水就有可能会在胶杯中凝结,质量将会大打折扣。每个胶工都提着一个纸篓的大小的胶桶,快速走到自己负责的橡胶树的旁边,小心而迅速地把树旁边的胶杯取下来,将胶水倒进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