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实验的巨大进展!汤建军: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 (第2/3页)
“只要出现一点点问题,可能就会是非常重大的事故,即便是把设备制造出来,也肯定有一系列的问题。” “现在研究这个技术……得不偿失啊!” 王浩说着感慨道,“我也考虑过研究核聚变,但以现在的技术程度来说,最少一下花费十年才能成功。” “时间太长了!” “我还是认为有了更多的技术或发现,再去考虑做研究才好,比如,一阶元素,材料很重要,如果能有某种材料,可以承受一万摄氏度的高温,您想想,到时候……” “……” 王浩连续说了很多东西。 但后面的内容都被汤建军下意识屏蔽了,他脑子里只是徘徊着那一句话——‘最少花费十年才能成功’? 十年……才能? 汤建军呆呆愣愣着,都不知道该做出什么反应。 如果某个团队只需要花费十年,就能制造出完善的核聚变装置,估计会迅速获得全世界任何机构的支持吧? 十年,很长吗? 好半天,他才吐出一句,“王院士,我们在时间观念上,是不是存在什么代沟?” …… 其实两人的时间观念并没有代沟。 王浩也知道十年时间研究出可控核聚变很厉害了,但是他不愿意花费这么长时间专注于一项研究。 因为他有更轻松的方式。 比如,能拥有熔点更高的材料,能继续改善湮灭力场技术,把相关的技术基础打好了,实现可控核聚变自然容易很多。 这就像是制造一辆高性能汽车。 如果只是以蒸汽机动力技术为基础,制造的汽车不仅会是庞然大物,速度还会非常的可怜。 换做手里有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以此为动力核心制造高性能汽车自然就会很简单。 现在他们能在基础技术上飞速进步,自然就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以现有的技术去研究可控核聚变。 这是得不偿失的。 王浩的解释让汤建军消化了好一阵子。 后来汤建军也只能感叹自己确实是老了,根本不敢去想新型科技的‘飞速’进步。 现实确实如此。 王浩带领团队进行的湮灭力场研究取得一个个突破,让技术不断的飞速进步着。 这种情况下,花费精力去投入到核聚变研究,根本是得不偿失的。 汤建军正式加入了实验组。 作为一名专研核磁领域的老院士,汤建军的能力水平自然不用质疑,对实验组的帮助非常大。 螺旋磁场设备就是汤建军的设计。 高能所那边制造的螺旋磁场设备,运过来以后发现有些不符合要求,汤建军就指挥工作人员现场进行改造,无法现场改造的部分还给出新方案,让他们运回去重新制造。 汤建军还根据实验需求,对于外围磁场发生装置进行改进,以便让磁场把湮灭力场包围的更加严密。 有了磁场的排斥保护,实验也就更具效果和安全性。 新的实验确实非常复杂,实验准备就花费了近一个月时间,主要就花费在螺旋磁场和外围磁场布置上。 当一切准备就绪,实验很快就要开始了。 很多人都有些迫不及待。 实验进行前一天晚上,刘云利带领其他人一起检查设备情况,到早上又检查了一遍,以确保实验过程不会出现问题。 当天中午过后,实验正式开始。 王浩、汤建军以及向乾生等人,一起站在监控室里看着,实验间只留下刘云利、王强等参与实验的人。 这是为了保证安全。 从监控屏幕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新设备的情况,新设备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就是一大堆的高压管道和线路。 上半部分则是个金属圆型装置。 金属圆型装置,就是外层的螺旋磁场发生设备,内部的磁场会挤压反重力场外层的强湮灭力区域,使其被压缩成为薄层。 很快。 刘云利确定一切没问题后,就下达了实验开始的指令。 监控室的电脑可以看到即时检测数据,其中有一项数据是最新能即时测算的,就是金属圆形装置内的反重力场强度。 在实验正式开始以后,很快高压混合材料就被冷却到了超导状态,各项检测数据也不断的变动。 王浩、汤建军几个人,都盯着内部反重力场强度。 最开始的强度数值显示是‘0.828’,也就是17.2%,随后就开始不断跳跃式的变动-- 0.791、0.689、、0.663、0.625…… 一直到‘0.573’,数值的跳跃才停了下来,随后就在‘0.573’、‘0.574’以及‘0.575’几个数字上变化。 向乾生惊讶道,“竟然能达到0.573,最开始只有0.828。” 汤建军问道,“这代表什么?” 向乾生解释道,“我们做过很多实验,尤其是F射线的实验,很多数据表明,螺旋磁场强度、强湮灭力场薄层和内部反重力场的强度变化,存在某种固定的相关性。” “虽然不能确定具体的关系,但以我的经验来说,现在的螺旋磁场强度,最多只能让18%的反重力场增加一倍。” “但是,数据是0.573,也就是42.7%,强度可不止增加了一倍。” “这应该是内部电热源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