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朝堂 (第1/1页)
袁文邵的行为在朝堂之上吵翻了天。 以司马光等人为首的官员对袁文邵的做法大加抨击。 不过朝堂之上镇守边陲的文臣们则对此不发表看法。 不过诸相公认为袁文邵太过冒险,深入敌腹,携带着成都路的全部兵马一但稍有闪失成都路难保全。 况且此举,在诸位相公看了是没有必要的,大宋的防御重心在北面与西北。西南吐蕃难成气候,是以不被诸位相公放在眼里。 在诸位相公眼中,成都府路西面的大山本来就是吐蕃的世居之地,吐蕃人反复无常,难以治理,所以袁文邵跑到这些破地方去和蛮夷们较劲是很没有必要的。 大宋与辽国承平四十年,虽说诸相公眼中都紧紧盯着燕云。 然宋辽之间燕云未复,出不出击的主动权在人家手里,况且这些年来拿钱买太平挺好的。 在诸位相公眼中这些钱只是施舍给蛮夷的,毕竟这才几个钱就能换的数十年太平可以安抚住蛮夷,使其不闹事,打仗的耗费可就巨大了。 大宋的人口户数已经数倍于大唐,这在诸位相公眼中是国家兴盛的基础。 打仗要死人的,还有抚恤等等对大宋来说,一直对外处于一种防守反击的状态。 尤其是在失去了甘肃,和燕云之后,养马之地近乎没有。兵马机动性差,出去作战基本上都是挨打的一方。越是这样军纪涣散,诸位相公越不想打。 殊不知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边军驻扎的地方。 “陛下,宣宁侯此举必然会加剧两国之间的恶劣局势,指不定会激化我大宋与吐蕃之间的态势,不利于我大宋北方的军事部署,臣请治宣宁侯之罪。”文官保守一拍的御史参奏袁文邵。 “陛下,袁侯作战勇猛,此战直逼布达拉宫,缴获牛羊战马无数,若是治罪恐寒天下武人之心。”甘老将军出言道。 袁文邵与这位老将军平日里并无往来,但是袁文邵此战太过耀眼,况且文官又动了武将勋贵的奶酪。 就如同狄青任职枢密使,无论曾经是受过谁的提拔,他的靠山是谁。都会与他划清界限。 枢密副使要是武将担任文官顶多抱怨并不说什么。 但是枢密使之职不同本身其职身为朝廷副相,大宋的三号人物文官的盘子。要知道枢密使之职自太祖太宗朝之后都是文官的基本盘。 你狄青动了文官的奶酪怎么回不受文官阵营的排挤与打压。 武将勋贵也都看不起他出身底下,况且还曾是文官阵营的医院。 与此相对的,如今朝堂之上,袁文邵功勋卓著。 一切所为皆附和程序,又获得大胜,若不嘉奖,日后怎能让这些武将们效死。 仁宗也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况且袁文邵又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是新贵却又出身勋贵。为下一代铺路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人选。 况且仁宗皇帝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秦皇汉武一般的能力,但是他对开疆扩土之事没有一丝向往是不可能的。 他同样也渴望史书记载他的文治武功。尤其是在他到现在还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更是渴望后人对他的评价。 “待朕与诸相公商议一番在做抉择。”赵祯说到。 “遵陛下之意。” “陛下,臣请立储君。” “陛下,臣等请立储君。”满朝文武勋贵都跪下来请求陛下立储。 这一刻,盛宏熟练麻溜的跪下,动作熟悉的令人心疼。
“你们,今日大喜的日子怎么又来败坏朕的兴致。” “陛下,储君之位乃国之根本,若不早立恐有祸端。” 众臣一说,仁宗接着也卖起了惨。众臣也不好硬逼,只得让其蒙混过关。 “陛下,臣有奏。” 一声突兀的声音打断了仁宗与众位众臣飙戏的场面。 之间一国字脸的官员出班向皇帝进谏。 “陛下,臣昨日得到消息,长江泛滥,数十万百姓之生命都在但系之间。” 工部尚书陈冕出言踢皇帝解了围。 这件事昨日陈冕便以上报中书省与宫苑。奈何这时众位相公眼里都盯着仁宗久久不立储位的事情。 仁宗皇帝也上了年纪,前些时候病倒了,众位大臣也都心急如焚,毕竟国家不能没有储君,正逼着仁宗皇帝立储。 那件奏报也还被压在中书省,诸位相公看没看都是一回事。 陈冕有些着急,索性此世正好替皇帝解了围,又能解决灾情,还能再皇帝心中留下一心为民的样子来,一举多得。 诸相公也正色了起来。 “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不报往中书门下?”韩章问道。 “禀大相公,在下昨日便以呈报中书,只是不知为何诸相公对此似乎毫不知情?” “有吗,看了中书的小吏们也该清理了。”韩章也不能说因为昨日诸相公都在讨论如何让陛下立储之事而忽略了此事,是以含糊了过去。 “韩大相公,你等散了朝之后立刻拿出章程来,救灾之事刻不容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