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特尔表演学与我的故事_第32章 第29课,谈三大表演体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章 第29课,谈三大表演体系 (第1/2页)

    第32章第29课,谈三大表演体系

    2005年一月十日,beijing,记

    我记得在课上,化名王启隆老前辈那一次曾经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同学们,都记得吗?大家还记得多少呢?”

    我当时直接举手回答道这个问题:“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和我们中国的梅兰芳大师体系。”

    后来奥朗特.考特尔.威尔却这样说道:“嗯,这个同学说的太对了。前三个表演体系大家们都知道,也或许在前辈的口中也许都听说过一些。二十世纪以来,有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这就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布莱希特领导的柏林剧团,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群体。这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创造的戏剧艺术,各自自成一格,体现了现代三种不同的戏剧观或戏剧美学思想。”

    化名王启隆老前辈则这样说道:“三大表演体系中,布莱希特体系大家们可能只是听说。我简单说说,布莱希特建立了新型戏剧——史诗戏剧,核心主张是:“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方法”。在演员,角色,观众三者辨证关系上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即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表现剧中人物。”

    这个时候有个同学问了个问题:“老师,我们这个表演体系体现在哪里呢?”

    奥朗特.考特尔.威尔则说道:“嗯,这个问题问的不错。史诗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奥朗特.考特尔.威尔则说道:“嗯,这个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作的贡献。”

    化名王启隆老前辈后来说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可以说不一样,斯坦尼体系只是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斯氏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的去感觉,去想,去动作。”

    奥朗特.考特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