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为日不落_第十九章 三爷为何叹气摇头?是臣说的不对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 三爷为何叹气摇头?是臣说的不对吗? (第1/2页)

    “解大人觉得,我刚才在大本堂内所说的那些,是对,还是错?”

    朱允熥并没有回答解缙的问题,而是反问了一下。

    他想要先看看解缙的观点。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只有先明白解缙心中的想法,才能从中找突破口,进而将其击败。

    嗯……

    这个确实有点无赖。

    换做是现代人的思维可能一下子就反应了过来。

    古人可能稍作思考也行。

    但是,解缙这种“耿直”的人,可能就想不了那么多。

    也可能是见朱允熥年纪小,不会往那方面想。

    这波,就是通过年龄优势,进行一下降维打击。

    让解缙了解一下社会的险恶。

    “臣以为,三爷刚才在大本堂所说的那些。”

    “其中有一部分是合理的,比如走私商业这一点,臣就十分的认可。”

    “宋朝的繁荣,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就是商业发达造成。”

    “毫不夸张的说,宋朝的财富程度,堪称历朝历代之最。”

    “不过,商业的发展会造成一个很不好的后果。”

    “人口流动性太强。”

    “对各地的治安会是很大的一个考验。”

    解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这番话一下子就点出了发展商业的根本。

    人口流动!

    朱允熥点了点头,解缙能够说出这个关键点,就证明解缙并不是死读书的人。

    在古代,户籍制度非常的严苛。

    朱允熥所了解到的知识里面,明朝户籍的严密程度是古代之最。

    通过各种条令和法律严格的限制人口流动。

    其中,朱元璋于洪武三年下诏,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下令全国府州县开始编制户籍黄册。

    黄册制度的比户帖制度更加详密,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

    并且规定,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农民的子弟世代务农,工匠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

    这一职业户制度,继承自元朝的“诸色户计”。

    为了配合其推行,朱元璋就下令推行了里甲制度。其规定每110户人家为一里,如果达不到或者超过了,都要设法增加或者减少来达到110户的标准。

    每里又推举10户地主为里长,其余的100户分为10甲,每甲推举甲首一人。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人口流动,明朝的法律还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就说一里之内的农民活动范围只允许在这一里之内,早出晚归,作息的时间相互都知道。

    任何人离乡百里,都必须持“路引”。

    朱元璋这么严苛的规定,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建立之处,社会刚经历了战乱,经济凋敝,田园荒芜,流民失所。

    加上户籍和土地册籍散失严重,户口变动较大,导致政府的赋税和徭役无法征收。

    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的赋役,就必须要用一些严格的规定。

    这些政策是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但是却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再加上朱元璋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