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Sect. 247. 彤史青编(1) (第2/2页)
也有好几年没有单独叙过话了。” 张美不由赧然,依言起身,垂目揖道:“是。臣……臣心中愧疚,故此虽一直怀念当年在太保大皇子治下的日子,却不敢有片言只语说给陛下听。” 君贵叹了口气:“澶州之事,不全是你的错,朕也有过失。” “陛下!”张美抬头看着他,眼中一阵酸涩,“都是臣的罪过,陛下没有任何错失!” “呵,别争了,咱们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吧。”君贵道,“朕也很怀念当初的日子,你与王朴,一左一右为朕的辅佐,短短时间内便将州郡军政治理得井井有条……那是朕独立治军、治政的起点,朕很庆幸得到了你们。有时候,闭上眼睛,朕就感觉自己还在澶州军治似的,厅堂草木,活生生就在眼前。” 张美感动道:“臣心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朕以为,在朕所亲见的官吏中,还没有谁的治财能力比你更精敏的。……现任三司使景范有了春秋,身子不好,时常犯病,无法支撑三司繁重的工作,玄圭,你来为朕权理三司吧。” 张美震惊而感动:“陛下!臣何德何能,岂敢担当此任?” “不必辞让了,朕相信你。” 张美眼中泪光闪动:“陛下不以臣过往的污点为意,反而肯将国朝如此重任交托给臣,臣敢不披肝沥胆,尽心竭力!” 与此同时。万岁殿西殿。 皇后专门赐见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王朴。殿内,只有廷献和莲叶侍立在侧。 关于澶州时期美好往事的回忆,也在皇后和大学士之间展开着。当年,他们可不止一次就儒佛道三家的义理话题交换过意见。叙完旧,他们又愉快地谈起了最近皇帝下赐的建州北苑团茶,谈起了词臣们在中秋节前夕献上的贺诗,谈起了弘文馆最近向民间搜集古籍的成果,谈起了先瀛王冯道主持雕印的《九经》,谈起了僧义楚进献的《释氏六帖》,谈起了最近民间盛行的吕洞宾金丹道,乃至朝廷近期的人事变动…… 弥漫在殿中的气氛是平和而亲切的。 聊到口干舌燥之前,廷献上来添了茶水。王朴呷了一口茶,笑道:“还有一事,臣想要请教圣人。臣的侄女入宫也有三月了,她打小骄纵缺少教训,不知在宫中的处事行为还能稍稍顺遂主上和圣人之意么?” 君怜看着他,保持着温婉的表情,却抿起了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否定信号,王朴的心咯噔一跳。“怎么……” 君怜略顿了顿,向廷献稍稍示意。廷献从一旁几案上取过几页纸张,呈给圣人。君怜摇头,说道:“请王学士自己看看吧。-王学士,这是我从彤史中删掉的日志。” 王朴闻言,忙接过来急急阅读。刚读了开头几句,他的脸色就变得极其苍白。 - - - - - - --------------------------- -关于赵匡胤在世宗收复秦凤阶成一役中的作用,薛居正《旧五代史》里说他“乘驿赴军前,以观攻战之势。及回,具以事势上奏,帝甚悦,至是果成功焉。”《资治通鉴》说“帝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往视之,还,言秦、凤可取之状,帝从之。”似乎他起了好大的作用,这个,我是不大信的。很简单,薛居正当时由周入宋,正在赵匡胤治下,司马光又是宋臣,少不得要拍拍赵氏马屁。其时,前线攻战主力是宿将王景、向训、韩通,这几人个顶个儿都是军事高手,侦查布局、指挥实战的都是他们。赵匡胤被世宗派去前线考察是可能的,若说因为他的考察,王景们就打了胜仗,呵,那可就有点穿越即视感了。。。。不过呢,既然薛老师和司马老师不辞辛劳地写上这一笔,本书也从善如流,稍微表示一下。哈。 - 又,世宗对待张美的态度,在《通鉴》里是很怪异的,“……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帝征伐四方,用度不乏,美之力也,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其实,只要看看张美在世宗朝历任的要职,就知道“终不以公忠待之”这句话有多么主观臆断了。因为,倘若是“以公忠待之”,其体现好说,什么赏赐加官啊,都可以看见;若是“不以公忠待之”,又体现在哪里呢?是皇帝说了什么话,还是找史官交过心?司马太师写《通鉴》是教导皇帝的,这种事他一定要警示,所以他就将自己的评判替换成了皇帝的心理活动。。。。呵呵,我其实很喜欢史书中的这种bug(或者说“缝儿”),没事写写人物心理活动、人家两个人的私房话什么的,有种全知全能的上帝感呢:P,也能让咱发现很多很微妙的东西是不是。 - - - - - - ------------------------------------------------------- 碎碎念:*^-^*求推荐,求票,求评论,求打赏,求收藏,求转发,求粉,各种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