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鬼子的暴行 (第1/2页)
1937年12月14日,谷寿夫率领第六师团司令部人员,跟随在大部队之后,进入南京城。他骑着高头大马,挥舞战刀,不可一世地进入了中华门。当他看到中华门内及街道两旁,到处是中国士兵和百姓的尸体,硝烟弥漫,战火燃烧,前方不时传来扫荡的枪声和胜利日军的狂欢、呐喊时,心中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征服者的疯狂、满足和骄傲。南京,中国的首都,现在已踩在自己脚下了,他正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在这里显示大日本帝国皇军的武士道威风,从而使中国的百姓畏服。兴奋不已的谷寿夫,露出了凶暴残忍的本性,他横刀立马南京街头,以征服者的疯狂呼喊: “天皇陛下万岁!” “为天皇陛下,勇猛冲杀!” “解除军纪三天!” 于是,在上级“发扬皇军武威,使中国慑服”的精神支配下,在“解除军纪三天”的唆使、纵容下,成千上万的日本士兵,成了一头头无人管束的野兽,在南京街头,写下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残忍、无耻的篇章。 第六师团四十五联队大尉中队长田中军吉,日本东京人,32岁,身体壮实魁梧,性格残暴,残暴的个性加上旺盛的精力,使他成为这群野兽中最残忍的代表之一。进入中华门以后,田中军吉奉命率部队向水西门、汉中门一带扫荡。出发前,他集合全中队士兵,杀气腾腾地站在队列前面训话:“你们知道加奈目少尉事件吗?加奈目少尉是中岛师团长的部下,部队驻扎在常州的时候,他在巡视部队警备状态的归途中,从一条小胡同出来,拐角处,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在那里晒太阳。少尉并不在意,刚从她身边走过不到三步远,那小女孩就掏出手枪把少尉击中了。你们看,支那人敌视皇军的思想多么强烈!所以—”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然后提高嗓门,声色俱厉地说:“军首脑下达了命令:即使对妇女、小孩,也不能放松警惕。对敢于反抗皇军的百姓,统统的格杀勿论!”说到“格杀”二字的时候,他把手中的军刀狠狠一挥,龇着的牙齿咬得嘣嘣作响。然后,田中军吉率领全中队士兵,分成三股,杀气腾腾地向水西门方向进行扫荡。 在水西门附近,一个小队长报告,俘虏了一批中国士兵。田中军吉立即命令全部斩杀,并且亲自来到这个小队,命令将俘虏押到一块空地上,强令俘虏排成一行跪下。有几个俘虏不肯下跪,田中军吉命令士兵把他们押到队列前面,用最残忍的方法加以杀害,剩下的十几个俘虏被迫只好跪下,他们既不反抗,也不求饶,人人闭着眼睛,等待着死亡的来临。他们只在心里默默地后悔着。后悔刚才不该放下武器,早知敌人这样残忍,宁可拼死在战场上! 一个日军小队长走上前来开始斩杀俘虏兵。这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国士兵,在这寒冷的冬季里,他还只穿着单军衣,由于个子瘦小,宽大的军衣遮去了大半个身子。他弯着身子跪着,屁股贴在双脚上,一只脚穿着旧布鞋,另一只脚上鞋子已经脱落了,冻得发紫的脚上沾满了污泥。他是广东兵,怀着满腔的抗日热情走上前线,如今壮志未酬,却要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面,把无限的遗憾,留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日军小队长挥刀两次,仍没有斩下这名中国小兵的头颅。田中军吉很不满意地走上前去,用斥责的语气说:“走开!让我给你做示范动作!”说着挥刀一斩,头颅滚落,田中军吉满不在乎抬腿又是一脚,将那颗头颅踢出两丈多远。杀得兴起,他索性脱下棉衣,将十几名俘虏一刀一个,全部斩杀。然后高声对士兵们说:“皇军的武威就在于军刀上沾满鲜血!你们要敢于斩杀支那人,就像我们在日本宰一只狗,杀一只耗子。要蔑视他们!刚才那颗滚落在我脚边的头颅,我就不把它当做人头,你们看,我把它当做了在日本帝国cao场上踢的一只皮球!” 于是,在田中军吉的疯狂煽动下,士兵们一个个杀机****,跃跃欲试,挥舞战刀争先恐后到处杀戮着,用血腥的屠刀来尽情显示皇军的威风。 1937年12月15日,南京贡院街日军第六师团司令部。 自从昨天把师团司令部迁到中华门内原南京宪兵司令部以后,谷寿夫连续接到部下的报告,南京守敌司令唐生智已于12日晚率残部渡江逃跑,剩下几万名来不及逃跑的敌军已全部崩溃瓦解,在南京城内到处流窜。许多士兵已换上便服躲入民间,街头上、楼房里到处是敌军丢弃的军衣、军毯和武器。亢奋之中的谷寿夫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松井石根,然后命令分区扫荡的部队,务必尽快将躲入民间的敌人搜索出来。 12月15日,亢奋不已的谷寿夫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决定要亲自去街头巡视一番,亲眼目睹皇军征服南京的壮观场面。早饭后,谷寿夫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走上了南京街头。他骑在高头大马上,举目四望,看到南京街头,到处是中国士兵和平民的尸体,许许多多裸露的女尸肚破肠流。被炮火轰塌的房屋东倒西歪着,不少的楼房还在寒风中浓烟滚滚,熊熊燃烧。目睹大日本帝国皇军创立的丰功伟绩,谷寿夫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舒心和满足。他沿着中华路、中山南路信马北巡,渐渐来到了新街口。谷寿夫看到,许多日本士兵围了一个大圈,正在观看一名日本军官作斩杀示范表演。谷寿夫勒马驻足,高兴地停了下来,命令部下一起观赏。 这支小部队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