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女当嫁_100左右之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00左右之分 (第1/2页)

    郁小闲笑着说到:“这样也未尝不可,你家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小刘账房也不会想着你们家的陪嫁。他要是对你家大姐好,就是真正的好了。他们要是成了亲,跟着大官人家过活,赚两份工钱,虽然不得富贵,可衣食不缺是肯定的。那位大官人家要雇教习和针线娘子,包吃包住,每年还有固定的工钱,小刘先生现在都攒了好几两银子了,主人家愿意贴补他些,让他热热闹闹把媳妇娶进门。”

    姚夫人听到这话还是有点迟疑,咬咬牙说到:“我和老爷商议一下。”郁小闲听后一笑,心想哪个年头,裸婚都不容易。

    姚家夫妻对姚红玉的婚事还需要考虑清楚,郁小闲自然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本来这一趟,郁小闲就是想来开发邓家村的,说亲和议亲的事情只是顺便。要是姚家夫妻不愿意,郁小闲还准备给小刘一处房子,反正将来山城里的孩子会越来越多,要请一个合适的先生教书,把这个屋子先给小刘当婚房还是可以的。

    古代的裸婚压力比现代的小,那个小刘本性好,又是一个没有负担的人,姚红玉能跟着他过日子,将来的岁月是很单纯的。她那样一个有忧郁症病史的人,放进有宅斗的人家,很容易再度陷入思维的泥潭,那时候才真的不可收拾。郁小闲觉得这场婚事,她是救了一个女孩的人生。

    观产账户上的银子除了修整屋子。供奉香火,还盖了十几间屋以及将来佃户们的住所。加上养着刘家父子还有老李一家,姚师爷一家。现有的银子已经不足百两了。这些天为了这些难民,又花了不少,刘洪生现在正为钱的事情犯愁呢。那点钱如何能周济近百号的难民过冬?

    刘洪生等人忙碌了好一阵子,才过来回话。姚师爷说到:“一共是九十七个人,其中男子有七十五人,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两位。十三岁以下的孩子十二名,其余的人多半是四十以下的壮年。这也难怪,这一路逃难下来,身体但凡不好的。都活不了。他们中除了会干庄稼活的人,还有五位有做泥瓦工,一位会木工活。成年女子中所有的人都会纺线织布,还有简单的针线和灶上活计。这些人里面有四家人是聚在一起的,一共二十三口,还有几个是父子,兄弟,母子,相依为命的,其余的四十二人都是光身子的。家里的人不是失散了就是死绝了。”

    等姚师爷等人把这些事情说完了,他们还留下了花名册给郁小闲参详。郁小闲简单看了几眼,就放下了,走出屋子,看那些聚集在院子里的逃荒者。这些人有几个还是刚刚到道观里的,浑身脏透了,姚夫人带着老李的媳妇给他们一些稀粥喝,引得其余的逃荒者都饿了,都在瞟厨房里的动静。

    这么多人的饭食。靠姚夫人和老李的媳妇显然是不够的,好在姚夫人是跟着姚师爷享过福的人,对于挑选仆役有些手段。那些难民里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娘子,带着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姚夫人看这个女子顺眼,便连同难民中几个还算老实的女子一同叫到厨房里帮忙了。得到了这个差事比外面的人更有机会吃饱,观里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养活很多人,这些难民这些天还纷纷出门挖野菜,围捕野兽,有些人还去落霞村打零工,要饭,这个道观只是他们的栖身之所。刘洪生一直推说观主不在,他不能决定是否收留这些人,如今观主来了,这些人自然愿意听到一个准信。

    郁小闲用很威严的表情看着底下这些逃荒者,然后大声说到:“你们背井离乡逃难来到此处,其中的辛苦和不易,我都用法眼看到了。这样的大灾年景,吃观音土撑死,卖儿卖女,换子而食的情况,你们中间也应该有不少人见过吧?”

    郁小闲说到这里,底下立刻传来了女人的哭声,随后连大老爷们都有不少满脸是泪的。郁小闲忍住悲哀,继续说到:“我们的道观香火如何,大家在这里住了几天的都明白,所以想靠着道观救济活下去的人,现在就不必留在这里了。宣城县城里的富裕人家不少,有不少乞丐终日乞讨也是过了一年又一年,还算自在,想去的人可以去。我知道你们当中还有健壮的男子可以去县城里的纸坊做工赚一碗饭吃,这样的人也站出来,我让你们在我的道观里在留宿三五天,每天给一顿饭,你们可以自己去找事情做,养活自己和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