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_第606章 冒泡(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06章 冒泡(中) (第3/3页)

了一奏,说请放心,虽然海上有风险,不过海商皆在摸索各条航线。尽量地避开飓风时季。同时也在改进海船技术。实际出事率未必比长江之船高。

    而且在王巨戒劝下,海商也与迁徙百姓签订了协议,若是出了事故,每户人家可向留守在内地的亲人亲戚赔偿一百贯。又规订到了当地安定下来,立即让他们写信,再由海船带回国。而且王巨又戒告百姓,各自在迁徙前与亲属暗中说好了,在信上做一个记号。以防海商出事后派人假冒亲人写信回来。

    还有另一个灵活的规订,海商带回来的香料珠玉,若是走私那没有办法,如果不走私进入港口,则必由内库榷买过去。

    内库不是支付铜币的,而是多以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或金银与海商兑换。

    因此百姓如果在海外有所收获,则在内库支付香料的丝绸金银时,海商从中抽出一部分发放给其家属亲人。

    为何海商以户计算,只要是一户人家。无论是一人还是十人,都是支付一百贯船票费。

    这是有意鼓励全家迁徙。

    但终是海外。除了那些真正活下不去的百姓,余下百姓那个愿意一家老小全部去海外?

    因此多数人有家人与家属呆在内地。

    然后到了第二年,真的有许多百姓写信回来了,并且有的人开始有大量收获,海商们也没有侵吞其所得,一一用内库支付的丝帛与金银,派人送到其家属手中。

    不过也侥幸实施了邮驿改革,使得普通百姓得以通信,而且一开始实施主要是为了木棉司的,福建路实施的情况最好,否则各户百姓也很难以联系。

    王巨在奏折后面还附带了递上一些从民间搜集回来的家书,用它们来做证明,百姓虽去了海外,但确实过得不错,甚至比木棉司徙民的待遇还好上数倍。

    不过这时争议开始。

    这样一推动,无疑很多贫困的百姓,纷纷逃向海外。

    一是影响了木棉司的迁民,二是影响了当地的寺院与豪强租佃,有些人上书弹劾王巨。

    王巨又回了一封奏章。

    他先说了人口密度,象环庆二州包括蕃人在内,不会超过六万户,然而仅是建州、福州与泉州户数就达到了六十多万户,其密度几乎相当于环庆二州的七到八倍!

    不仅这三州,包括整个福建路、两浙路与江南西路,人口太过稠密,因此百姓无法养活更多的子女,导致许多父母将自己的亲生子女活活溺死,也包括章惇差一点就被他父母溺死了,章家在当地还算是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但这一条王巨就没有说了,毕竟得给章惇一点面子。并且现在这种情况蔓延到了黄州、鄂州。

    大地有限,百姓繁衍无限,难道陛下你愿意这种惨忍的情况继续发生并扩大吗?

    其实就是迁徙一些百姓离开福建路,福建路人口密度也太大了,就打算抽掉一半,只要其父亲不再活活溺死自己子女,要不了三十年,又会恢复过来。

    但怎么可能抽掉一半,那得多少户人家哪?得用多少海船来装载,得用多少人去安置哪,海商们有这个本领么?

    之所以豪强寺院们反对,是因为人口密度越大,地皮越紧张,他们拥有的地就会升值。而地少人多,给予佃农的待遇便会很差,那么他们获利就会更多。至于百姓溺死自己子女,管他们屁事。

    然而经过这两个方向的迁徙,会出现一个局面,人口密度下降了,对耕地渴望也减轻了,耕地价值也会下降,那么兼并情况就会逐步减少。因为百姓数量减少,但这些大地主大和尚们不可能亲自耕种的,为了能雇佣百姓,只好渐渐改善其待遇,以便留下佃农。难道这不是陛下你渴望的吗?

    其实以前王巨就对赵顼说过。

    宋朝最大的危机,是积贫积弱,还有一个更大的隐形危机,那就是人口在猛烈膨胀,仅是户册统计便有一千四百多万户,隐户逃户流户与蕃户还不计入其中。

    这才是导致耕地疯狂兼并的最根本原因。

    象宋初,地价贱得怕人,投资土地回报率低,那么会有多少人花大代价,或者抹着良心使出各种手段去兼并?

    如果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一旦宋朝户数再翻一番,不用外族入侵,宋朝也完蛋了。因为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这个很快的,如果没有其他意外,顶多七八十年,宋朝的人口就能翻上一倍。

    而且当地豪强的反对,早在木棉司就开始了,因此章惇还刻意与王巨商讨,这才推出邮驿改革。

    王巨又刻意重新提醒一下,不错,当地豪强是反对之,海上虽然不象百姓所传言的那样可怕,但确实也有风险,即便王巨在泉州这段时间,就听到好几艘海船出了事故。可总比让百姓将自己子女活活溺死得强吧。

    不管怎么说,百姓这种自我的计划生育,确实太惨忍了。

    并且章惇以前为了木棉司,还刻意做了一次调查,福建路十户人家就有五户人家这么干过,这时代除了在妇女安全期上做文章外,几乎没有什么科学的避孕措施了,就是安全期也未必安全,动不动就怀孕了。所以这惨忍的事儿想少都少不了。

    因此章惇说,尽管迁徙到南方,出现了一些死亡,总比这个死亡率少得多吧,难道这些婴儿就不是人命?

    赵顼还说什么。

    但在王巨鼓动下,迁徙百姓的数量十分惊人,几乎有两万多户百姓从户册上消失,甚至波及到两浙西路。这只是公开的户数,还有大量的隐户逃户,这些人才是真正活不下去的百姓,也随之迁徙出去。不过这些百姓就无法统计了。

    然而当地官员对王巨有些敬畏,别看王巨到了泉州,但经他一闹,朝堂上六七个大佬,包括孙固都贬放处理了,陈襄几乎消失不见了,就连文彦博下台也隐隐与王巨有关。

    并且这个迁徙不是从王巨来到泉州才开始的,在熙宁四年冬天,就有一些商人开始做了。只不过王巨来到泉州后,将它进一步地扩大,以便疏散当地的百姓,给大伙更多的一份生机。

    确实,两浙路与福建路土地更紧张,特别是福建路,因为出海的人多,不仅是航海,还有捕渔,所以信神拜鬼的百姓也多,导致大量寺院产生。但这些寺院才是最贪婪的,他们几乎占据了福建路四分之一耕地。

    然而经过王巨的推动,进一步的疏散,这种状况渐渐好转,这也便于治理。

    再者因为王巨的推动,各地官府商税激增,现在宋朝政绩与经济挂钩,皇上又不发话,因此从上面的京城诸官,到下面的官员,大家一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可没有想到,这么快更大的回报便到了。(未完待续。。)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