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_第292章 292 rou盾!rou盾来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2章 292 rou盾!rou盾来啦! (第1/2页)

    入夜之后,进攻的阿拉伯人终于撤退了。

    战斗持续了将近二十小时,实际上双方都已经没有力气再打了,阿拉伯人虽然占着突袭的便宜,但实际上在兵力方面他们并没有那么大的优势。

    再加上正午时分从船上下来增援的是刚刚完成组建的非洲军正规军。林有德给非洲军装备从美国买来应急的汤姆森冲锋枪——他自己的工厂正忙着给德军换装,没有产能分出来武装非洲军。这东西虽然比林有德亲自监工弄出来的冲锋枪要更重,但在近距离作战中的威力毋庸置疑。

    阿拉伯人被成批的扫倒,像这样人手自动武器的情况,这些旧奥斯曼帝国的士兵们根本没有遇到过。

    最终阿拉伯人丢下一地的尸体,仓皇撤退了。

    虽然最终保住了这个守卫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的重要基地,但守备的农垦师已经被重创。军官们大部分阵亡,剩下农垦兵之所以没投降,主要是因为最近他们听到太多投降的人被阿拉伯人残杀的消息了。

    显然沙漠游牧民族不懂得什么叫“攻心为上”,只知道一味的杀戮。

    **

    阿拉伯人在巴士拉到巴格达沿线的进攻其实只持续了三天多,但之后的袭扰长达数周。殖民当局一直在进行防御作战,并且调整兵力部署。

    这个时候波斯湾沿岸的情况有点像另一个时空抗日战争中的华北敌后游击区,只不过立场反了过来,主要由中国人构成的生产建设兵团和非洲军固守着一连串的据点,并且时不时的出发扫荡,而阿拉伯人则成了进行游击战的一方。

    但是,游击战能够成功,并非只要贯彻十六字真言就够了,某图书管理员为了论述自己的游击战思想,可是专门写了长长一篇论文叫《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详细论述了游击战的基础——在这篇文中游击战不叫游击战,而叫机动作战,强调在运动中拉扯敌军阵型,并且突然集中兵力发动歼灭战,消灭脱离敌军整体阵型的孤立部队。

    为了做到这点,他特别强调作战区域的群众支持,以及我军对地形的掌握。前者能够为运动战提供情报支持,群众会主动告知部队敌军动向,并且向敌人隐瞒我军动向;而后者则是部队快速集中打速决战的关键。

    其实这些原则,正好对应了老祖宗总结的战争胜利三要素中的地利与人和。

    阿拉伯人现在占有地利优势,但这个优势并不大,因为这块地方是该死的沙漠,地形比较单调,没有什么太高的高地也没有什么峡谷,阿拉伯人的优势也就是在深入沙漠的时候才体现出来:他们熟悉水源和沙漠绿洲的位置。

    而人和方面,要感谢奥斯曼帝国和英国,他们联手把阿拉伯人的数量大幅度削减,本来巴格达和巴士拉两个行省有一百万左右的人口,被奥斯曼和英国杀的杀赶走的赶走,现在人口不及50万,还大部分都聚集在巴格达城内。

    巴格达到巴士拉沿线基本都被生产建设兵团占据了,整个兵团的总兵力经过这半年孜孜不倦的运输,已经达到十五万左右,这可是没有老人妇女儿童的纯青壮年男性,而且全部都有武装。

    现在非洲军在澳洲整训完毕,开始分批抵达战场,阿拉伯人开战第一周,从澳洲起运的非洲军就达到两万人,加上已经到达前线的一个旅,总数有两万四五千的正规军正准备投入对阿拉伯人的作战。

    而后面正在广州和澳洲编组的军队还有数万人之重——从国内直接征召的士兵会继续编入生产建设兵团补充损失。

    1937年一月,在林有德的直接授意下,中东地区的指挥系统进行了重组,他明确了用生产建设兵团稳定后方,非洲军投入扫荡的方针。

    1937年一月下旬,非洲军大部队包围巴格达,并且开始在城郊建立炮兵阵地准备攻城。

    可就在这时候,林有德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阿拉伯人的战姬开着魔导装甲出现在战场,击溃了围城的非洲军部队,并且帮助阿拉伯人占领了他们在起事之初就想要占领但没能得手的巴格达机场。

    **

    1937年1月底,波茨坦。

    林有德的办公室墙上已经换上了波斯湾的地图,地图上沿着巴士拉到巴格达一线布满了各种军用地图标示。

    林有德站在地图前盯着地图轻声呢喃:“本来是想在英国人的魔导装甲运过去之前拿下巴格达结束战斗,结果还是没能赶得及啊。”

    本来林有德是准备玩阴的,在掌握了英国人运送魔导装甲的情报之后用潜艇把那货轮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