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4章 《无惑道君谨答大道君书》二 (第1/2页)
我为长生仙赴红尘第124章《无惑道君谨答大道君书》·二那两位道人彼此论道之时,总无端生出三分火气,纵然已经境界高渺如此,却仍旧彼此针锋相对,却是谁也不让谁,而此刻唯一可聚众调和,说服两位的太上,却又不知云游至于何处世界去了,两位便是一时沉默。 玉清的语气微重: “不经历劫难,如何明心见性,如何见自我。” “如何成大道?” 上清的眸光凌冽,反问道: “修的是我,明的是心,见的是性。” “随心随性而行,又有何不可?” “死板严苛,见的是谁的心,明的是谁的道?” 玉清语气仍旧平和,话语之中却是分量陡增,道: “不历灾劫,如此如何能成大器?此刻自然有你护着他们。” “可他年若有一日,你我不在了。” “这天下大道。” “谁来一肩承担!” “我辈弟子,是要肩扛着这三界大道的,抵御这万界灾劫的,入我门中,得大机缘,便要承大职责,由不得他们。” 一时间安静下来,两人的性格分歧也已不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他们几乎可以推演出彼此将会说什么话,只是每每遇到对方,便会忍不住开口,只是似乎玉清所言,让上清大道君都失去了和他争执的兴致,只是垂眸淡淡道: “所以说,就连弟子落入佛门之中,被那帮修佛者渡化了,你也不在意是吗?” “为何要在意?” 玉清大天尊微微皱眉,似乎不是很明白上清大道君。 而后平淡道:“大道衍化万物。” “一生二,二生三,天下万物都由三衍化而来,各成一小道。” “佛门之法,亦是从最初大道衍化而出的万物之中生出,倒也有可取之处。” “可也不过三千大道之一端罢了,与剑法,术法,别无二致。我弟子辈入佛门,不过如修剑法,又有何惧哉?徒然小道耳,道友未免小题大做。” 上清大道君看着眼前那威严道人,其双目之中并无论道时的思索,而是自然说出。 佛门之法,有无数佛国,一十三脉佛法,引以为傲。 在他眼中,也不过只是大道衍化三千分支之一罢了。 大天尊又道:“我弟子既见大道,又兼修佛法,见佛法之鄙陋,便越可知大道之高渺。” “不亦是好事?” “玉不琢,亦不成器。” “以佛门淬炼道心,倒也可称呼之为【他山之石】。” 上清大道君看着眼前道友,喟叹道:“伱总是说我傲慢,但是你口中我的傲慢,不过只是轻狂之傲罢了,玉清啊,我们三个之中,最为自负自傲的,分明是你才是。” 玉清大天尊平淡道:“道衍万物,佛法只万物之一端。” “不过只是在讲人的超脱和觉悟。” “又岂能和一切最初之道媲美?” “随手捡起一块卵石,便要去和整个大地相比,不亦无知且极傲慢?” “若只实话实说,便是傲慢,不亦悲乎?” 上清大道君知道,眼前的道友是在说先前佛门欲要和道比肩的提议,旁人觉得是玉清大天尊傲慢霸道,但是他却知道,在玉清眼中,最初的道演化出了三千世界一切事物,如同承载一切的大地,而其余诸多分支,不过是大地之上的山,河,植物。 最初的祖炁为源头,演化出了无数的修行法门和法脉。 以一棵树,一座山的分量。 便说要和承载和繁衍一切的大地本身对标。 玉清当日并非震怒。 而是难得的失笑了。 可虽然历经无数岁月,彼此都极为熟悉对方,上清大道君还是不愿意认可玉清的严苛,懒洋洋地回答道:“所以呢,你也还是没有能说服我,佛门这事儿便是揭过不提了,大不了,贫道不出门,便在这里反思反思。” 玉清没有点破眼前大道君的【反思】其实根本就是顺势偷懒。 只是忽而有所感应,平淡道:“既如此,那不妨你我二人,再赌一番。” 模样清俊的上清大道君冷笑道:“赌?” “不赌不赌。” “你怕输?” “玉清不必激我。” “当年你要证道,从自身斩出了过于沉厚的九阳之气,因落入水中,走入大地,又受风一吹,便吹出了周天窍xue,化作了娲皇所捏的人族模样,因九阳而醇,化作男子模样,你倒好,觉得他既是你斩出的九阳之气,便多少和你有所关联,不肯因此而收入门中,觉得有失公平。” “又觉得若是天资横溢,如此抛弃又是对他不公平。” “最后赌了一番,却骗我去考核他。” “确实天赋横溢,便是收入门中,但是谁知那家伙和你性情竟有三分相似。” “古板得要死,都不知谁是老师,谁是弟子。” “现如今证了太乙救苦天尊果位,又化分身十方天尊,漫天遍野的找我。” “而今你还想要第二次?” 玉清大天尊拂尘扫过,不反驳,只是淡淡道: “此番不以收徒为由,不看根基,不争法门,只看眼光。” 上清大道君道:“只看眼光?” 玉清回答:“你我各自选一名后辈。” “我寻一历劫苦难之人。” “你寻一随性洒脱之辈。” “你我早已避世,世人因果自有世人自己解决,便在此地。” “且坐观云海五百年,看看五百年后,是我看重的人道行更高,还是你选择的人更胜一筹。” “如何,你可敢吗?” 上清大道君淡淡笑了一声,道:“有何不敢?” “但是道友可勿要推占卜算,为其安排机缘的好,否则就无趣味。” 玉清颔首,淡淡道:“道友也需随心随意去寻,不可起了争执胜负之心。” “而寻一人,刻意传法。” “需起心动念,随性随心。” 两位对彼此都极熟悉,都将彼此的后路堵死,约定不去推占不去妄加干涉,只在此地却看五百年后,待如何,玉清选择之人则去历劫,而上清选定之人,可传法,但是传法需要随心意而动,不可起了胜负心而执着。 彼此约定而成,一言以为法。 上清大道君询问道:“道友选择了谁。” 玉清拂尘一扫,淡淡道:“太上一脉,玄微。” 上清大道君道:“太上一脉……” “随性自走,无有干涉,倒是恰好。” 玉清大天尊道:“放心,吾不会干涉,只会等待。” “能历劫者能破劫,能破劫者,才能成道。” “道友又如何?” 上清大道君抬眸,淡淡道: “五百年后,道兄自知。”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