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章 邓州团练使 (第1/2页)
张寻控制了向城县,第一件事就是让史谦以县丞身份张榜安民。说明向城已复归朝廷,与黄巢贼军划清界限。说明进城的军队是新任邓州团练副使张寻麾下的乡兵,是正儿八经的官兵,让百姓不要惊慌,商贾正常营业。投敌的前县令姚启之已被正法,为了证明,姚启之的人头也被悬挂在了城门外。 由于事情发生在一夜之间,百姓的生活基本未受影响。街头巷尾只是把这件事当作新闻议论。前县令也死了,百姓说话也就没了顾忌,事后痛骂姚启之不忠不义,背弃大唐的大有人在。有些事后诸葛亮还纷纷说,自己早就说大唐气数未尽…… 接下来,张寻就要正式与唐廷接触。他与代理县令史谦分别写了两份折子,一份送往南阳,递与邓州地界目前最高的军事长官,大唐枢密使杨复光。另一份送与襄州,报送邓州的上级辖区长官,大唐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这份本应送与邓州刺史赵戎,但赵戎已于一个月前被朱温活捉了。所以只能越过州一级,送往山南东道。 奏报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报功,详述二人通力合作,收复向城县,诛杀了降贼的前县令姚启之。二是互为对方请功。张寻请上峰准许县丞史谦升任向城县令。史谦则是请上官封裴家寨民团头领张寻为邓州团练副使。史谦的奏折中说:“寻麾下骁勇千人,皆忠勇义士,朝廷若能善加任用,实为朝廷之幸,邓州之幸……” 反正不管朝廷批不批准,张寻和史谦就按照各自自封的官衔开始行使职权。向城县民政税收这一块,就全权交给史谦负责了。其实朝廷没理由不答应。毕竟这向城县你朝廷无力收复,是我张寻和史谦自己出力,没费唐廷一点粮饷收复的。别说一个小小的向城县,如果张寻有能力打下一两个州,直接请封节度使,朝廷也有可能准奏。晚唐时候,特别是黄巢攻陷长安,唐僖宗避蜀之后,唐廷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事任免权。地方权力的更迭,完全是凭实力说话。 姚启之死后,姚世虎也就无法再用了,张寻也就彻底收起了劝降的心思,直接将人绑了送往南阳,作为献俘,由杨都监发落。很大可能,姚世虎的脑袋是要搬家了。 张寻决定放弃裴家寨。将自己的老巢搬到向城。裴家寨毕竟地方狭小,没有发展空间,也没有留兵把守的价值。张寻让李暮和韩三跟寨中流民说好,愿意来向城的,张寻负责给分配田地、农具,并安排住处。不愿意来的,就任其居住在裴家新寨。最终有两百余口随着李暮的玄武都迁来向城。这些人多数都是来自菊潭县的流民。当初菊潭城破时逃亡裴家寨,如今又跟着张寻迁来向城。 对于上次战斗中俘获的三百余个向城乡兵,即姚世虎的部下,张寻不想留着这些人,他特意叮嘱老汉韩三,以自愿为原则,给这些降兵每人发放1两银子作为盘缠,将其遣散。其中若有愿意留下继续当兵的,由老汉韩三亲自把关,挨个“面试”,尽量挑选有家室在向城县,品性老实厚道的人。最终有一百余人被韩三留下。 让张寻意外的是,随李暮一起来的,竟然还有十几个女子,为首一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便宜表妹,裴七娘。原来这些女子都是赵东阳在乱石沟救下的,据裴七娘说,能找到亲人、有地方投奔的女子都已经离开了,剩下这些都是家里人死绝,无处可去的,呆在裴家寨又无人帮扶,还经常被人说闲话。裴七娘见她们可怜,就将这些女子聚拢在一起,由她领着做些女红之类的活计。如今李暮奉命搬迁,裴七娘就把这些女子带来向城了。 如何安置这些女子,张寻有些头疼。又不能随便安排人家给嫁了,留在军中更不象话。见张寻犯难,裴七娘有些生气,说:“这么大个县衙,还没有我们几个姐妹的住处吗?” 现在张寻就住在县衙,就是前县令姚启之住过的屋子。张寻也不忌讳,只是将姚启之惨死的东厢房改成了储物间。张寻支支吾吾说:“就我一个人住,家里没有女眷,恐不太方便。” 裴七娘此时手中拎着一个包袱,她听张寻说不方便,小姐脾气就上来了,顿时将包袱往张寻身上一丢,说:“管不了就不要救!没能耐乱逞什么英雄!”裴大小姐朝众女子一招手:“姐妹们!进县衙!”说着径直闯进了县衙,直接住到了最里面的一进宅院。 张寻拾起包袱,耷拉着脑袋跟在后面,也进了县衙。旁边的贺齐捂嘴偷笑。张寻怒斥:“笑什么笑!还不去帮七娘搬东西!” 裴七娘和十几个女子将整个最里面一进的房间占满了,反把张寻撵到了二进。毕竟一院子的女人,张寻不方便再住。 这时赵东阳和李暮一起来找张寻议事,赵东阳走习惯了,还要往里面进,刚打开三进的角门,忽听院子里一片女子嬉笑打闹的声音。赵东阳看看李暮,二人相视一笑,赵东阳说:“有句成语怎么说来着?金屋藏娇啊?” 李暮笑说:“不对,这是金屋藏娇娇娇娇娇娇娇啊!” 张寻听见二人说话,从二进正屋出来,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