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一章士气 (第1/2页)
关东军大兵压境,战争即将来临。 为了迎接大战,北地一改往日的平静,变的繁忙起来了。 军队在集结,有些军队向东集结,也有的军队向北方集结,更多的军队进入了热河。 虽然没有广泛宣传,但是,北地人民已经知道了,侵略者又要进攻北地,战争即将爆发。 北地人民没有惊慌失措,除了战争年代已经习惯了战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地人民坚信,有封天在,北地是安全的。 为了家园,为了战争的胜利,每一个北地人民知道,他们应该奉献,应该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援前线战争。 所以,整个北地防区看不出有任何战乱的迹象,一切都井井有序。 而能够看出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感觉更忙了,各行各业都在忙。 最繁忙的当属北地的列车,东西往来穿梭不断。 距离最远的西部的三个旅守备部队,却是最先抵达前线,他们是乘火车迅速转移到了热河境内。 至此,广阔的西部,只剩下三个营的兵力。 呵呵,甘、宁两大省的地盘,三个营的兵力,就跟没有军队差不多。 这算什么? 尼玛,顾头不顾屁股的节奏啊。 是的,封天真是豁上去了,一切都不管不顾了。 这时候,真要有点胆量的军事力量,随手就会把这两大省份拿到手里。 问题是,有没有人敢伸手? 西面的盛世才有没有胆量啊? 估计够呛。 杨虎城估计也不会做这种事,阎锡山与封天关系好的很,自然不会做这种事情。 反正人家封天很光棍,三个营的兵力放在哪儿,也就是象征性地表达一下,这是我的地盘。 其实,封天心中很有数,我就是放在哪儿,也没有人敢伸手,除非此战北地失败了,被人打得如丧家之犬,否则,给他们胆量也不敢伸手。 封天的威名可不是吹出来的,是打出来的。 北地的列车往来穿梭,主要是运载战备物资,粮食、弹药等战争必备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正规军早已经有建制,根据作战命令,向指定位置开拔便是。 最壮观的当属农垦部队,这些人放下锄头等农具,迅速集结起来,配发武器弹药。 二十万农垦军,数量相当可观。 这还不算什么,北地有五十万农垦大军,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迅速转化为军队。 这些半军事化的农垦大军,平日里一边干活,一边训练,虽不如正规军的战斗力,可也比普通人强多了,到了战场能够打仗的。 这还不是全部,北地还有数量庞大的建设大军——工程兵部队。 如果战争打到了北地的腹地,那就不需要搞什么建设了,这些工程兵随时可以转化成军队。 仅从这一点看,封天绝对有远见,早已经未雨绸缪。 表面上北地仅有十个师的主战力量,但是,封天如果高兴,不要说这二十万军队,四十万、六十万军队,说拉起来也是很快。 九一八之后,封天从东北撤出来,先干的一件事情,就是组建建设大军。 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五年,整整四年的时间,这一支建设大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年的时间,足以让这一支后备军的战争素质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封天并不是盲目的冲动,也是有点底蕴。 可以说,这一次战争规模相当庞大,北地的军事力量,除了警备师没有动,警察部队没有战斗任务,几乎所有的军队都有战斗任务。 这是拼命的架势啊,事关北地的生死存亡,不拼能行吗? 北地动员的军队看起来很多,可是,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两个国家军队,这一战后果如何,现在还真不好说。 也不知道封天为什么发飙,说什么国土不能丢。 其实,前面不是丢了很多嘛。 何必呀,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你一个地方武装力量,cao那么多心干嘛? 这一战,怎么看都有点找死的节奏啊。 不要说对阵两个国家,只要其中一个国家与北地义勇军较真,北地义勇军也扛不住劲,不被人家撕碎了都不可能。 这说明什么呢? 大概是封天在以前走得太顺了,连续的胜利让这家伙狂妄自大。 一个小小的地方武装力量,自不量力,想要与两个国家的军队较真,封天有点魔怔了。 不管怎么,战争已经临近了,北地义勇军总参谋部、总政务部以及总后勤部,全部开动,为战争做最后的准备。 参谋部按照封天的意图,制定出了南北线战场的作战计划,并下达到战区指挥部。 各主战部队按照作战命令,迅速开赴指定地点。 北线战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