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我是路人甲_第十六章 娄晓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娄晓娥 (第4/4页)

点去易中海家,看到一大妈正在做宫廷御宴的大菜--白片肉呢,还是正宗的御厨做法,跟砂锅居的不一样。

    怎么做呢,就是用猪肉切成长条薄片,直接放进滚沸的热水里煮,什么调味品也不用加,等吃的时候,再用蘸料调味。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

    当然是因为白片肉味道小啊,你要是用肥肉炼荤油或者炒菜,满院子的人都知道了。

    当时赵秀英可尴尬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

    赵太后带着御用小宫女起驾去了许府,江大军却在琢磨一件事跟一个人。

    他作为一个后世人,更习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

    娄晓娥为什么要换这么多粮票?

    换回之后有什么好处?

    不换有什么坏处?

    如果只是有钱,想做好事、图名声的话,完全可以按一斤细粮兑一斤粗粮,还能减轻些损失。

    但她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傻似的,非要一斤细粮兑一斤半粗粮。

    而且娄晓娥也不像花钱邀名的人,除了换粮票跟偶尔去老太太家串门,也没见做什么好事,当然也没做什么恶事。

    比如老贾家一家子的苦难,但凡娄晓娥想帮一把,不要太容易,但她就是跟普通家庭主妇一样,隐身了。

    捐助的事情都推给许大茂,邻居给多少,她家就给多少,毕竟,明面上她还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的,许大茂工资也不高。

    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是你说自己家里没钱就没钱了。

    也就许大茂心眼多、脸皮厚,院里出钱的事情从来都是按照他的工资收入给的,换个人来,比如何雨柱,早就扛不住了。

    都说豪门的媳妇不好当,豪门的女婿就好当了?

    那娄晓娥吃饱了撑得,换那么多细票。

    按全院100口人,每人每月用30斤粮计算,娄晓娥每月手里都攥着上千斤的细粮票。

    光凭娄晓娥、许大茂她们两口子放开了吃,都够吃一年多了。

    这还是娄晓娥一个月的额度,她还每月都兑,粮票又不是黄金,存起来还能保值,粮票过期就是废纸了。

    既不是做好事图名,也不是自己吃,那就说明娄晓娥手上有一个流通渠道,能把这些细粮票兑出去。

    只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娄世勋的闺女是天生的做生意好手。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娄晓娥每月收上来的粮票不兑出去,就乐意自己留着当废纸。

    一斤细票兑换一斤半的粗票,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为了渠道的安全稳定,多兑出去的粮食更像是封口费,去买全院里人帮忙保密。

    难怪后来娄晓娥能一个人经营一家大酒店,除了后来在香江上大学的学习外,从小娄世勋的潜移默化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再联系一下,许大茂跟娄晓娥离婚前名声还是不错的,离婚之后许大茂就成了人嫌狗厌臭大街了。

    这是娄晓娥傻,还是许大茂傻呢?

    娄晓娥听到院里的人对她傻娥的称呼,只怕会一笑置之。

    毕竟都不是一个层次的人,犯不着生气。

    何况一个资本家的闺女,被人称为傻子,完美融入了错综复杂的四合院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江大军上学的东区五中,贫农出身的学生,可从来都跟富农出身的学生,隔的远远的,断没有打成一片的道理。

    可惜,这种生意,一般人做不来,除了本钱之外,还要有个像娄晓娥那样的‘好出身’。

    至于这些细粮票最终会流入哪里,江大军心里也大概有数了。

    现在有钱、却没有关系门路弄到粮食的人,除了那些大前朝滞留大陆的的遗老遗少,就是前朝的军阀官员们。

    他们这些人都是享受惯了的,又不愿离开故土、客死他乡,只能花高价买粮了。

    四合院里的众人未必就不知道娄晓娥在外面捣腾,比如聋老太、易中海那些人,娄晓娥就瞒不过。

    但是,一来他们跟江大军一样,没那么大能耐自己做,只能眼巴巴看着;二来毕竟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接受了娄晓娥的好处,就是把自己跟她绑一块了。

    哎,要是没有运动,娄家一直强势,凭娄晓娥的手段,她跟许大茂未必就不能白头偕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