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大帝_第0001节:序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001节:序章 (第1/2页)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攻克京师,城内火光冲天,一时兵荒马乱。

    明朝大势已去,皇帝朱由检无力回天,逼死皇后、贵妃,亲手杀死两名公主和几名嫔妃。翌日召集群臣议事却无人赶来护驾。极度绝望的朱由检,由一名太监陪伴着,在煤山一棵歪脖树下吊死。

    堂堂大明皇帝心中装的该是整个天下,不该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离开京师积蓄兵力回头再战才是正举。可是,崇祯忍不下国破家亡的愤慨,跟想不开的痴汉怨妇似的用一根儿绳子结果了卿卿性命。

    一个人若是缺少足够的才华,死也死得没有想像力!

    朱由检临死前留下遗书:“……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在崇祯皇帝心中,百姓是比君王更重要的。可是,登基十七年无论如何治理,也摆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有历史学家称崇祯所做的事并不是亡国之君,却没摆脱掉冰河周期的灾难侵扰。在商业发展的晚明时期,崇祯没有大力促进资本主义萌芽,而是坚持几千年的农业为本,说到底还是墨守成规,认识不足才华不够,没能摆脱历史的宿命。

    李自成占据京师以后兴奋过度,问属下干什么事最开心。将士们回说过年最开心。于是闯军天天吃饺子过年,连续吃了几十天,只记得自己挥霍寻乐,把战事忘得一干二净。

    在酒、色、财、气、杀的腐蚀下,闯军将士渐渐失去控制,战斗力大大被削弱,败在吴三桂和清军的铁蹄之下。李自成率残部仓促退出京城,转战山西府、陕西府、河南府,最后死在九宫山流民之手。

    李自成沿着崇祯的前辙之鉴,再次成为才华不足的殉葬品。

    清军入关以后,在摄政王多尔衮要求下,六岁的皇帝福临迁都京师,接受一个无耻的汉人建议,对百姓推行“易服剃发”的高压政策。清朝派剃头匠在街头见一个剪一个,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许多百姓尊从留发的习俗宁死不屈。有些百姓即使强行被剪掉头发,也在脑后画一个明太祖发明的“网巾”,以表示心中眷恋怀念之情。

    清朝又规定商人只许在城内经商,不许在京师居住。为了使反抗的百姓手中没有武器,强行命令打铁的商人弃商归耕,违令不遵者或杀或流放宁古塔。

    清军入关的时候,有些商贾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盼望在清军统治之下过几天好日子。百姓听到禁商的消息失望了。因为财路被断绝了,清军遭到百姓普遍而强烈的抵抗。

    为了稳固形势,清军对反抗“易服剃发”的百姓,施行“屠城”的政策。一时血流成河,尸殍横于四野。一些意图反抗清军的人也缩了回去。不愿弃商归耕的商人在高压下屈服了,剃头的剃头,归耕的归耕,不愿剃头和归耕的商人,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

    有些历史学家研究称,晚明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再次回到农业社会,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如果崇祯和李自成的才华,不足以挽救整个江山,年仅六岁的福临皇帝当时则没有治世才能。而且他也受治于摄政王多尔衮,以致于明末一亿五千万人口,在李自成和张献忠包括清朝的屠杀下,只留下一亿二千万,三千余万百姓死在改朝换代之际,变成没有才华的祭品。

    清军派大军南下时,有一个郑姓年轻人横身而出,以他天才的能力阻止了清军南下。

    ……

    在清朝攻进京师,还没有派兵南下的间隙,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整个事件的小事。

    京师南部的大名府有一个商行,由几十名商户组成,主要锻造农具、兵器等铁器。商户推举最大的一户铁匠郑家臣担任商行行头。此人目光高远,要求严格,使商行的铁器好用又耐用,远销附近几个省府,成为乡间的走俏货。

    因大名府邻近京师,郑家臣通过中间人搭桥,与驻守京师的都督搭上线,帮助明朝驻军修理兵器枪械,只收取一些微薄的利润。

    兵器总要保养,给谁不是一样的修理?一些明朝官员乐意顺水人情,私自留下部分兵械让商行修理。商行收取费用还是次要的,主要是想得到明朝的支持和通融,以此为契机,使经营顺水顺风,扩大影响面儿。

    在商行行头郑家臣带领下,商行获得好名声,赚下了巨量金银。附近百姓也被唤去作工匠,跟着赚钱发财。提起郑家臣,大名府附近五十里的百姓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

    李自成攻取京师以后,商行与明廷失去联系而损失巨大。本以为清军定鼎京师,将会给商户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直到清朝突然下令不许在城内经商,这些商户发现愿望全部落空。

    于是,几十名商户满肚子意见牢sao,聚到一起商议对策,行头郑家臣出外办事没参与。群龙无首下,几十个人几十个主意,吵闹一天也没定下一个铿锵的调调。

    吵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行头不在,只好各回各家,焦灼等待郑家臣回来。三天以后,听说行头办事归来,几十名商户连夜赶到郑家臣家中。

    到家不久的郑家臣,与儿子郑封和怀孕的妻子梅玉茹正在悠然喝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