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乌衣子弟 (第2/2页)
觉不妥,神情怔了一怔,徐徐放下两手,弯身揖道:“原是刘郎君,殷浩见过。” 殷浩,面目方正,长眉而薄唇,两眼闪动时,极是生彩。俩人在丹阳结识,乃点头之交,此时相逢于宫门深巷中,都是少年俊杰,正当春风得意马蹄轻之时,惺惺相惜便由然而生。 殷浩笑道:“月满之夜,君居月亭,我居蓬舟,共赏于月下,君,赋而鸣之,我,畅而洋之。然,我知君,君却不知殷浩。殷浩不才,略知、,亦粗通胡茄,若是得暇,愿于君对膝于席,畅谈一番。届时,望君切莫推辞。” 刘浓看着长眉飞扬的殷浩,淡淡一揖,笑道:“理当如此。” 当下,俩人并肩而行,轻言缓笑行至东门口,排在众人末尾。 听得脚步声,静侯的人纷纷回头,都是年少郎君,也有几人面善,桓温亦在其中,刘浓朝着两位王氏子弟微微一揖,随后便垂手而立。 桓温脸上七星微微一抖,快步行至人群末尾,朝着刘浓揖道:“瞻箦,桓温新得一幅图,疑是曹不兴之,稍后瞻箦若是得空,可否替桓温辩之?” 刘浓眯了下眼,淡然还礼道:“甚是不巧,其一,刘浓不擅画,怎可辩得真伪……” 桓温深深一揖:“瞻箦何需自谦,江左皆知,君与6氏令夭小娘子乃……”言至此处一顿,抬眼看了看刘浓,又道:“瞻箦,切莫推辞。”揖而不起。 众所周知,桓温昔日败于刘浓剑下,一时声名有损,两人情谊亦随即冰裂,而此时却仿若昔日友情丝毫未损,意态诚恳的邀请刘浓辩画,此举,颇有古之君子风范。 便有人点头悄语:“龙亢桓七星,不辱其父江左八达之名也……” 也有人低问:“美鹤将何如?” 更有人轻喃:“江左6令夭,吴郡之骄傲,点晴妙笔独得曹不兴之魂,恨不得一见也……”
众人纷纷注目刘浓,而刘浓也并未让大家久等,朝着躬身的桓温淡淡一揖:“委实不巧,其一,刘浓不擅画,其二,适才我已应允好友。” 桓温浓眉一跳,保持着揖姿,嗡声道:“瞻箦,前事已往,何故搪塞推辞也!” “何故强人所难也!” 不知何故,殷浩一看桓温便不喜,抱着双臂,冷声道:“汝乃何人,我早已与瞻箦约好,汝为何与我相争?” 桓温闻言一怔,抬起身子凝视殷浩,淡声道:“汝又乃何人?” “他是陈郡殷浩!” 声音由人群之传来,众人回望,只见王导族侄王允之慢腾腾的走过来。 陈郡殷氏,以郡加名者,上等门阀。陈郡名门众多,谢氏、袁氏、殷式,相互联姻,相互扶持,殷氏虽南渡较晚,但族中郡望却半点未减。 殷浩与王允之互一作揖,而后冷眼看着桓温,淡声道:“既已知我,汝乃何人?” 静默三息,桓温半半一揖:“龙亢桓温!”言罢,沉沉一衣袖,转身便走,站到自己的位置,挺背,眼观鼻、鼻观心。 “多谢!”刘浓对着殷浩稍稍含。 殷浩长眉一扬,淡声道:“本就如此,何必言谢。” “渊源怎可居得末尾,且随我来”王允之瞅了瞅人群,拉着殷浩的衣袖便往前走,行至队列前矛时,稍稍一站,便有一人垂默退。 王允之笑道:“君当在此!” 刘浓细细一辩,嘴角微微一裂,宫门前的队例,亦是按照门阀等级来排列,王谢居,以殷浩的家世,虽不及王谢,但也应该排在前面。无巧不巧,自己身为次等士族,理应站在这最末之处。而此时,刘浓的眼角余光突然捕捉到桓温,他正挑着浓眉看来。 美郎君淡淡一笑,视而不见。 “朴朴朴……” 一阵脚步声响起,殷浩去而复返,站在刘浓身侧,见刘浓面上神情微奇,殷浩笑道:“此间极好,眼阔神驰,前方,甚挤!” 甚挤…… 刘浓揖道:“华亭刘浓,见过渊源!” 殷浩还揖:“陈郡殷浩,见过瞻箦!” 就此一揖,彼此心知,从今而后,两人为友。 “咚……” 便在此时,一声钟响贯经天地,辰时四刻,东门开。八名甲士走到东门左洞,并排而例。左门随即洞开,一干乌衣俊颜鱼贯而入。 沿着青石道徐步而行,昂挺背,捧着玉笏、目不斜视。 与此同时,建康城东,柳渡口。 庾亮踩着船板,走入江畔之舟,落船时,震得水纹微微一荡。 红日衔上柳梢,年老的家仆跪在柳下,稽不起。 江水绵绵荡荡,庾亮站在船头,仰望向建康宫城方向,眯着眼睛喃喃有辞,继尔一振袍袖,转身钻入船蓬中。8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