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法国国庆 (第1/2页)
广州湾 东海(岛)和硇洲(岛)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是著名学者闻一多所创作的《七子之歌》诗组中的一首,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今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前身)、九龙(今香港九龙半岛)、旅大(旅顺和大连)。 广州湾是如今湛江地区的旧称。 广州湾所在的水域曾经是三国东吴时期的地理界线,交州与广州以此水域为分界。这是广州湾名成的一个说法。 另外一个说法是,广州湾原本叫广洲湾,水中可居者曰洲,广洲说的是该地区的一系列海岛。后来觉得叫广州湾,可以沾沾省城的光,显得霸气很多。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习,广州湾的叫法就这么定下来了。 1897年,法国军舰白瓦特号(Bayard)为避台风闯入广州湾,发现了这片天然优良的港湾,于是便偷偷摸摸地深入广州湾海窥探和测绘航道。法国为这一深水良港而动心,以“趸煤”为借口,于1899年11月16日与清政府签定了《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从此,广州湾被租借与法国99年。 然而,法国殖民者在广州湾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是,他们刚踏上这块红土地,就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坚决抵抗。“千家炮火千家血,一寸河山一寸金”。郭沫若的诗句,是这一伟大斗争概括而形象的反映。 这一打,就零零碎碎地打了30多年,法国殖民者的政治中心都因为战乱而几更搬迁,最后才在海边的霞山村落脚,建立“西营”。 过去的那段日子里,法国先是在麻斜建立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并把麻斜改为“东营”。但因为法军在麻斜焚毁民房,铲平耕地,强占山地,推平陵墓,所以激起了民众愤怒。一千多名群众在天未亮时,就手持盾牌、刀叉、锄头、棍棒,趁法军未醒时包围“东营”、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和广州湾红坎岭法军营(南营),举行示威抗议,要求其离岸。 麻斜举事后,法军被迫迁署,其后辗转移至坡头。当时坡头民团成立了“民众自救会”,使坡头在这十年时间内,同时存在两个政府。坡头人举事,一波接一波。坡头农工商会各界代表又决定各行业于农历五月十四日开始总罢市,驱逐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 最后,法国不得不于同年将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迁至“西营”,一直延续至1945年9月21日。 某任广州湾总公使卸任回到法国,在述职的时候就表示说,用了30年的时间才终于让广州湾的土人屈服,承认了法国的统治权。 其次,法国在一战时的惨重损失,也导致其在广州湾的发展变得迟滞,经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法国占领初期,正是大清王朝崩溃的时候,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在广东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因此法国出于对当时局势的担心,而不敢轻易在广州湾投资。 不过,广州湾对于法国而言却意义重大。 有人说,法国曾经的殖民地,没有一个地方是有钱的,也没有一个地方能发展得起来。除了法国人老实不会经营之外,那些殖民地的人文地理条件差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因此,各种条件都不错的广州湾也就被法国人寄予厚望。 法国人妄图用广州湾去代替香港在亚洲的商业地位,即使不成,也可以恶心一下英国人。事实上,广州湾后来也做到了这点,很快就导致了英国的广西北海港衰落,而自身的繁荣程度更是越来越接近香港。 1926年,正是广州湾开始蓬勃发展,时移世变的时候。 陈乐随工程队沿水路,辗转了一天的时间,终于进入了广州湾海港。 他立于竹筏船首,举目遥望。两边的岸上树木繁盛,略远点就是绿色的农田。正前方是大江的出海口,海浪随涨潮汹涌而来。点点船帆由远而近,那是回港的渔家。 只见那海滨一带,有一排整齐的红色洋房,靠东一带,还点缀着绿的树木。这红墙绿树之地,正是法国经营这土地的大本营——西营(今霞山)。(该段描述转于申报) 西营的街道整洁雅致,建筑充满欧式风情,花木绿化栽植得恰到好处,似乎是一个美丽大方的地方。但细看之下,却可以发现一个个戴枷拖链的人群。他们做着各种工作,扫街、筑路、粉墙、栽花、种树,分明就是陈常富说过的犯人。 随着舟筏越加接近海岸,陈乐看见了一面飘扬着的旗帜——黄色旗面的左上方,赫然有一个缩小的法国三色国旗标识。 忽然,陈常富的喊声从远处传来:“离这里不远就是我们将来开工的地方。有人要在那里建一条大街,又卖货又住人。我们以后就要长住在这里了!等会找个干爽的地方靠岸卸料,先把我们自己的住处盖起来。” 工人们哄声应是,随着陈常富的坐船,驾着竹筏,绕过了港口码头,驶向了一片沙滩地。 那里将是他们将来几年内的栖身之地,现代的名称是渔人码头。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过了月余的时间,竟是恰好逢上了法国国庆节。 法国殖民者每逢国庆,都会放租界全民一天假期,并且要求所有地方都要张灯结彩,悬挂法国国旗。 当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