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球星_第二十六章 从颠球开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从颠球开始 (第2/2页)

技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毋庸置疑,但是颠球训练总归只是一种手段罢了,难道通过其它手段来达成目的,就一定是错误的吗?所以有些人球技出众,却不懂颠球,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以用写字来说明一下。假如一个人的钢笔字写得很好,就能够说明他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吗?诚然,钢笔字写得好的人,他的毛笔字也可能写得不错,但是写毛笔字的能力要大成,毕竟还是要单独勤加练习才可以。这个写钢笔字就好像颠球一样,为写字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再去学写毛笔字,确实是事半功倍。但是你不能说,没写过钢笔字,就写不好毛笔字。你这样的说法让王羲之等书法大家情何以堪。

    况且,随着足球训练观念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的训练手段已经被认为是低效的,甚至是无用的。比如两个球员面对面地互相传球。这种训练形式在过去很常见,但是已经证实不具备现实性,仅仅在识别和纠正技术问题上可能有一点作用。训练时,应该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的传球,以及这些传球总是要求,在不同的战术背景下来完成。

    另外,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所谓的“球感”。

    之所以颠球万能论可以盛行,“球感”这一观念有很大的功劳,有“颠球就是练球感”的奇葩说法。

    那么“球感”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它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传闻中其功能类似于内功心法,或者是魔法等级,足球运动员只要掌握它,就能够轻松习得各类足球技能。

    这当然是不现实的。

    纵观中国的体育项目,“球感”一词贯穿了几乎所有的球类项目。在笔者看来,这体现了中国体育缺乏科学精神。用一个“球感”,就囊括了所有的理论数据,就像用“金木水火土”代表万物一样,实在过于笼统和玄幻了。

    笼统和玄幻的后果就是无法进行科学性的研究,就好像金木水火土只能研究出相生相克,而欧洲果断地抛弃了“土火水风”的原始观念,这才迎来了后来的伟大化学成就。

    或者可以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词汇去形容球感,那就是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在进行身体运动过程中,调节与综合身体各个部分动作的能力。事物对人的刺激通过人体的各个感官来疏导到大脑,在由大脑传出来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去做相应的表现能力,集灵敏度、速度、平衡能力、柔韧性等多种身体素质为一体,充分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对肌rou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功能。

    而协调性的构成,包括有:

    方位感。具有正确的选位能力,改变和再调整位置的能力。

    反应能力。极为迅速反应的能力,能快速、正确地完成动作。

    辨别能力。感知和处理外部信息的能力,能正确选择处理方式。

    平衡。运动中保持、恢复身体平衡的能力。

    节奏。有节奏地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快慢结合的能力。

    可以看出,协调性已经无限接近“球感”所形容的效果。而现在就有个问题,单凭颠球是否可以训练出这些能力呢?答案当然是不可能,因为除了技术训练,身体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可以这么认为,颠球只是培养协调性(“球感”)的一个小部分,有被证实的有效性,但是缺乏这一小部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还有更多的训练可以充实其中,反过来倒是可以提高颠球的能力。

    颠球无疑是一种枯燥无无趣的训练,偏偏它还需要持之以恒。

    度过最开始的新奇阶段后,益智球员之中便渐渐有人抱怨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消极怠工。

    为了保证训练质量,陈乐不得不硬是压下了这些不满。直到后来眼看实在是镇压不下去了,他才想起他还有个“杀手锏”没用。

    陈乐先是颠球的重要性吹上天,然后就亮出了他的“实况球员属性卡”,蛊惑道:“只要达成了我的训练目标,你们就可以获得‘球员经验’,而这些‘经验’,可以让你们属性卡上的数字提高哦!”

    他的话音刚落,就听到有机灵的球员发问:“如果那些数字和陈乐你的一样,是不是我就和你一样厉害啦?”

    “当然啰!如果数字比我高的话,那就是比我还厉害了!”陈乐划出了一个大饼。

    益智球员们登时就来了兴趣,有些原本对那些卡片不以为意的人,此时也加入了讨论。陈乐这种直观性很强的办法,老实刺激了益智球员的上进心。

    没玩过电脑游戏的人,就是好骗啊!陈乐暗暗想到。只是他随即发现,如果真的要每个人都计算“经验”之类的东西,那自己的工作量不就是变大了好多?

    没想到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又让自己往下跳啊。

    或许,球队该找些经理之类的成员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