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章 童贯大败 (第1/1页)
童贯率领十五万大军北上,此次是西军名将种师道为都统制,听说金人攻克西京,后又突破居庸关,到年底辽南京被金人攻破,大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西逃生死不明。童贯大喜,督促大军赶往高阳关前线,想着对大辽这个破烂不堪的老邻居犁庭扫xue。 当到达前线时,久历战阵的童贯有些泄气了,原来河朔军已经彻底烂了,近百年没有打过仗的河朔军毫无战力,军队和地方官员从来没有做过战斗准备,整个队伍几乎没有训练过,更匪夷所思的是,征战军械几乎一无所有。童贯感到事情的严重,这时又不能退兵。 当天祚帝耶律延禧生死不明的时候,辽人推举其子耶律淳为帝,童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派人拿着宋徽宗手谕要耶律淳举国归附大宋,保证他世代不失王爵,但被耶律淳拒绝,童贯又去招降辽人的将领,这就激怒了耶律淳,决定对大宋开战。 童贯在安排种师道和辛兴宗分两路大军围攻辽军,他认为自己十五万大军再怎么差劲,去对付一万多辽军还是有胜算的。辽国派大将耶律大石和萧干迎战。 辽人在被金国逼到退无可退时,却在对大宋的战斗中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加上耶律大石和萧干都是百战余生的名将。大宋河北军本来就不堪一击,又碰到一腔怒火众志成城的辽军,更是被打的丢盔弃甲,望风而逃,连西军名将种师道在雄州被耶律大石打得两次大败而逃。 十五万宋军被辽军杀到死伤过半,很多是在辽军进攻时逃跑自相践踏而死,到后来,历史上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本来是十五万大军在包围一万辽军,后来却反过来被一万辽军包围了,辽军大开杀戮,追着河北军猛打,如果不是辽人担心北面的金人,追打到雄州就停止追杀,否则宋军要全军覆灭。 童贯兵败消息令举国震惊,赵佶这位书画天子在听到奏报后,摊坐在龙椅上,张大嘴半天没说话。他被吓的不轻,十五万大军攻打一万多穷途末路的辽军,几乎全军覆没,任谁都无法接受。 朝廷在接到童贯兵败消息第二天,下令大军回京,同时下令在所有边军中抽五万精锐组成胜捷军,拱卫京师汴梁安危。看来,皇帝真的被吓坏了。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关心成都府路的情况,在高俅的推动下,张以很顺利的接到朝廷的旨意,要求他亲率奉化军到汶山平叛,一切便宜行事。 当张以从潼川府赶往中江的时候,吴春率领的第三军,欧阳毅和范阳带领的文吏已经集结完毕。 “出发”张以一声令下,大军随即开拔。 要到茂州平叛,必须经过绵州,绵州此时已经没有军队,此时除了近邻大理的边军,成都府路的军队全部在宕州,张以留下一千军队交由欧阳毅指挥,给欧阳毅的任务就是在一月内,将绵州归并到义军下辖。张以相信欧阳毅他们肯定没有问题。又分出两千军队交给范阳,要范阳也要在一个月内,将汉州拿下,文官由欧阳毅和范阳自己委派。 张以和欧阳毅范阳约定一个月后在成都府汇合,自己和吴春带领一万两千人赶往茂州汶山。 当队伍开进茂州的时候,张以看到很多逃难的百姓,张以下令拨出一部分军粮安置逃难的百姓。茂州的百姓看到军容威仪的大宋军队,很快安定下来。 军队到达汶山的时候,汶山已经乱成一团,原县尉在暴乱中被杀,张以马上任命新人暂代县尉,负责收拢汶山百姓并安置好,派出三个营将带所辖部队恢复汶山城内外秩序。命吴春带领军队在城中驻扎。 “羌人不笨啊,他们在汶山城里暴乱,又马上回到洗马寨,这座山寨还真是易守难攻,设计得很好啊!”当翌日张以带领军队到达羌人大本营外时,指着山寨对吴春说:“你看,山寨两边是急流,一面是绝壁,要想上山,只有走蛇形坡道,想冲上去,几乎不可能,人只要一露头,就会遭到三面箭雨或擂石攻击,想退都退不了。”
吴春点头笑道“将主,这座洗马寨的确易守难攻,但那是对其他人,对于我们,就没那么坚固了,我们的火雷只需要炸缺蛇形坡道一角,整个山寨的防守就会打乱” 张以点点头,接着又摇摇头,张以知道,火雷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改进,现在的威力比以前更大了,但他不想去屠灭山寨,这里是大宋的国土,他不希望看到在自己的地方人头滚滚。 张以写了一封信,派人送上山。洗马寨的羌族头人布昆看到张以送来的信后哈哈大笑“一个毛小子,居然要我缴械投降,真不知道天高地厚!” 众小头领也看了信,然后也笑了。张以在信中要求羌人下山,只要以后按照义军的规矩行事,那么一切都好商量,他还承诺汶山县以后历任县尉都由羌人来做,只要和汉人和平共处,就给予羌人高度的自治,还可以给汶山免五年赋税,应该说张以是给出了诚意的。 布昆看了后,很自然的认为张以把他当三岁小孩了。哪有这么好的事,无非是想骗他们下山,然后秋后算账,汉人就是这么狡猾。他们以前就吃过很多这方面的亏。这些年,朝廷的赋税越来越重,徭役也越来越重,汶山的羌人大部分都是猎户,近年生存环境每况愈下,今年大旱,田户和猎户的生活更加艰苦,但县尉大人不但没有减少一分负担,还逼着羌人去开渠,很多人死在绵水河坝上,朝廷不但没有抚恤,还不帮他们善后,积怨过后就爆发叛乱。 “回去告诉你们将主,我布昆不是三岁娃娃,他要打,老子奉陪,想我下山,哼,做梦!”显然,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露出了战意。众头目也相继符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