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79章 一个时代的记忆(上) (第1/2页)
“就这四部电影?” “内,就选这四部!” “那好,我通知他们的负责人去找你!” “内,真是麻烦姜社长了。” “不用这么客气,以后有什么困难,直接来找我!” 在告别了热情相送的姜帝圭,韩佳人恍恍惚惚的驾车离开了忠武路,直到现在,她都还没有回过神,没想到问题就这么轻松的解决了,更让她讶异的,还是姜帝圭跟卢德双到底是什么关系,姜帝圭为什么会这么热情的帮忙,肯定不是卢德双说的那样,姜帝圭是他的朋友这么简单。 确实,韩佳人猜测的没错,卢德双跟姜帝圭的关系确实不简单。 首先,卢德双已经入股了姜帝圭的公司,占股还不少,是姜帝圭公司的大股东,只是外人不知道而已,当然,这次姜帝圭之所以会这么热心的帮助韩佳人,自然是给卢德双面子,因为,在卢德双的帮助下,姜帝圭下半年将要到美国拍电影,而电影的投资人,正是卢德双,你说他能不热心吗? …………………… 姜帝圭这边刚帮韩佳人解决了电影的问题,卢德双这边也遇到了一个上门求助的人,而这个人的请求,恰恰还是卢德双想要拒绝,却偏偏拒绝不了的人,他就是北电导演系教授谢非! 一些年轻人,或许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可对年长者来说,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1942年,谢非出生在硝烟弥漫的霞北岩安,母亲是一名老红军,父亲谢爵载后来成为新华夏的首任内务部长和最高法院院长。 而在那个时局紧张的抗战年代,电影对于生长在窑洞里的谢非来说,还只是一个城市里才有的传说。 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不到七个月,谢非就火急火燎地呱呱坠地了,而当时医疗和营养条件,都非常的落后,不由得让父母为他担忧,便给襁褓中的这个婴孩,取了一个象征“长流不息”的乳名:延河。 小“延河”喝着延河水长大,懵懂中迎来了抗战胜利,又在闪烁的记忆碎片里度过了三年的解放战争。 从七岁开始,谢非与供和国都迎来了各自美好的十年。从八一小学、一○一中学、北平四中,到修习书法、表演戏剧,这位少年逐渐展露出自己的文艺天赋,这连老成持重的法学家父亲,也未曾想到。 谢非读北平四中时,和同学一起写剧本、演话剧,甚至还男扮女装反串过一把校园话剧。后来,受爱好收集电影说明书的jiejie影响,谢非迷上了电影。 “以后我将看电影的感想,对影片的艺术处理及演员表演作初步的评论得出结论,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是一段文理不太通顺的表达。谢非以此语立下“志向”,一头“栽进去了”,坚持从1957年到1962年写了三本厚厚的观影笔记。他平均每月要看十五六部电影,两天看一部,每部都有分析评论。 谢非与谢爵载年龄相差五十多岁,父亲对他更多是精神上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身教。谢爵载身担要职,没有太多时间直接过问儿子的职业规划,但他却给予谢非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 其实,选择电影作为终身职业,对于谢非有些阴错阳差。他原本的志愿是去苏联学习俄罗斯的文学和历史,翻译和研究俄罗斯。然而,这个计划因中苏关系恶化而搁浅。 自此,谢非报考了北平电影学院,踏上了自己热爱的电影之路。 谢非与新华夏一起成长,他对于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忧患意识”有着清醒认识。一种“供和国情结”渗透在谢非的电影作品里,那是对传统价值规范的坚守,是个体与祖国命运的紧密相连。 1979年底,文化部电影局召开全国电影创作会,杨岩晋、薛静的,藤闻骥、武天明的,黄键宗以副导演名义拍摄的,都让观者眼前一亮。 而1980年武贻弓的、1981年郑董天的和章暖忻的的出现,以及后来陆续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