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三章 平分秋色 (第1/2页)
在第一场半决赛结束之后。【】 没有给太多的时间,让人感慨,残酷的无情。 紧接着,苏晨和余雁的比赛,也是终于要开始了。 在很多旁观者看来,这两人的水平都是不相伯仲之间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苏晨之所以能如此的成功,更多的依仗的是他的创作才华,而这又是一个歌唱的比赛,所以说本身的歌唱条件,非常优越的余雁,则是被更多的人看好。 而团结在苏晨身边的,当然也有一大批的忠实粉丝。 他们则是始终一心一意的支持着苏晨,寄语了很大的期望。 这是一个实力至上的舞台,而作为苏晨的粉丝,他们不光是看到苏晨光鲜亮丽的一面,同样是知道他在背后,所默默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并且,也坚信着,苏晨这个奇迹的代名词,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 上一集我们讲了诸葛亮处理的第一种关系,就是他和刘禅的君臣关系。这一集我们要讲诸葛亮如何处理他的同僚关系。而在诸葛亮的诸多同僚当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严。李严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同为顾命,并受遗诏。《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得非常清楚,刘备临终之前“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的这样一个结构,是一正一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而且,“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还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记载在《三国志李严传》里面。这样的一个托孤结构或者说辅臣结构,和孙策死后江东集团的情况非常相似。孙策托孤于谁呢?长史张昭;然后呢?周瑜为中护军。和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所以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这两个结构的比较。在孙策那边,是张昭为长史,周瑜为中护军;在刘备这边。是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中都护。长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护军和中都护都是武官,主管军事。也就是说,孙权这边是张昭为正、周瑜为副,张昭为文、周瑜为武;在刘禅这边,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诸葛亮为文,李严为武。周瑜与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这真是何其相似乃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说他希望李严能够起到当年周瑜的作用。李严的地位能不重要吗?那么我们要问,李严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吗?没有。李严不但没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刘备托孤八年以后,被废为平民,身败名裂。这就留下了一个疑案,这应该说是蜀汉史上一个很大的疑案。这就必须从刘备托孤说起,因为我们必须弄清楚刘备托孤的时候,干吗要安排一个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刘备不这样安排不就后面没事了吗,他为什么要安排?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田余庆先生说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认为,刘备的永安托孤实际上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考虑。要弄清楚托孤的真实意图,必须先弄清楚蜀汉帝国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是益州这个地方原本有着一股势力,这个势力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东汉王朝里做了官,这是一个力量;再一个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强,大姓,大族。这两股力量我们合称为本土势力,就都是益州人组成的。除了本土势力以外,还有外来势力,外来势力又分两拨:第一拨是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的时候带去的,因为刘焉、刘璋父子是外来人,他们带去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东州集团;刘焉、刘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权以后,刘备又来了,刘备从哪里来?从荆州来的,刘备也带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表就清楚了,三股势力:一股势刘备的亲信,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一股是刘璋的旧部。我们称之为东州集团;还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们称之为益州集团。益州集团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刘璋的东州集团是后面来的。刘备的荆州集团是更后面来的。这会说明什么?就是刘备集团这股势力是后来的外来势力,刘璋集团是先来的外来势力。这个益州集团是本来就在这儿的本土势力,这么三股势力搅在一起。搅在一起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刘备称帝,基础不牢,再加上夷陵兵败,国本动摇。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蜀汉政权最大的忧患,不在曹魏,不在孙吴。而在自己内部。这是刘备最担忧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