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零三章 孙承宗误国 (第2/3页)
一眼,笑了笑没说话。 孙元化面色不虞,“当初之事,岵云先生莫要再提,如今国公给咱们做了榜样,此事就此揭过如何?” 王在晋默然道一句:“那最好!” 王在晋话里话外还是有气,这也难怪,当初王在晋在孙承宗手上可是吃了大亏的! 天启二年,王在晋任辽东经略后提出了一个八里铺方案,实际上这个方案是解决辽东形势的最好方案。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最好的防守地在山海关,但山海关有一段城墙修建在高岭之下,如此可使敌人居高临下俯视城内,王在晋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在道城墙将这些高岭围进来,如此就可以以最小的预算实现对山海关的防守。 但袁崇焕、孙元化等人不服王在晋,上书朝廷,袁崇焕还私下向自己的老师孙承宗诉苦,于是,皇帝派内阁大学士孙承宗巡阅山海关。 孙承宗手上有袁崇焕、孙元化等一线将官的奏疏,可谓来势汹汹,刚到山海关便径直找上辽东经略王在晋,上来就是一顿声色俱厉的质问。 孙大学士问:你说要修八里铺重城?修好了是否就把现在这四万人都填进去守? 王经略答:要另外增加四万人。 孙大学士一听气势暴涨:王经略,新旧两城,四万加四万,就是八万人,你有这么多兵吗?朝廷要加多少饷银?其他地方还守不守? 再者说,新旧两城相距八里,八里之内有旧城前的地雷和陷阱,倘若新城的守军败退下来,撤向旧城,那些布置岂非成了给自家人准备的?若新城溃军身后有追兵,那你是开门放他们进来,还是不开门让敌军杀了他们? 另外,如果新城能守住,那旧城用来干什么? 王经略口才是比不上孙大学士的,当时被着一连串问题给弄懵了,半晌才回: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给溃军。 孙大人听了是又好气又好笑,气是因为王经略太笨,笑是没想到王经略笨成这样:兵法讲求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你王经略却先就把逃跑路线预备下了,那不是成心让新城守军贪生怕死吗?你王经略放弃了外围阵地不说,还退到关前座城?怎么能保证京畿安全? 王经略虽然没有准备,也没有帝师那种口才,可人家也是进士出身,是辽东总指挥,绝不是易与之辈。听了孙承宗的质问,才明白这位是来找茬的。 当下不慌不忙的告诉孙大学士:这几万边兵是兵痞子,特别擅长逃跑,你说有督战队?也用!你能退一个杀一个,但跑的太快,杀不完啊。 如果真遇上后金精锐,排在最后的督战队会直接改前队,抢先逃跑。鉴于这种情况,我才要两座城,来稳固军心,打消他们逃跑的念头。 具体怎么cao作才能稳固军心呢?很简单,这新城就是死地,一旦进去了就只有死战到底。 孙承宗面露惭色,他现自己上当了。王经略根本就是在设陷阱,而且还就盼着自己那通“陷阱为新兵设乎”“开关迎接败兵”“闭关拒绝败兵”的连串质问。因为,这旧城以及前面的地雷、陷阱其实代替了督战队,孙阁老的面子登时挂不住了。 这还没完,王经略的反击来了:你说那那三座山寨?那是骗人的!只不过是让四万边兵能安心进入新城的说辞,有了这个说辞,他们会高高兴兴的填进去。 而孙阁部身为帝师,却竟然也和那帮兵油子一样,被王经略给耍了,都认为进了城还有退路,这实在太过可笑了! 面对这种险恶的反击,孙大学士无力反击,只能在自己的奏疏中写下:“臣遂无以应”! 王经略很大度,并没有乘胜追击,没有彻底将孙阁老踩翻在地的意思,很大度的坦诚相待。 至此,孙阁老认栽,王经略点道为止,这通过招暂告一段落,孙、王二人这段掐架有了个了断,但是,吃了亏的孙阁老并未就此善罢甘休! 孙承宗又抓住辽民问题,狠狠的参了王在晋一把,加上袁崇焕、孙元化以及辽东的军阀,朝中的东林党火上浇油,终于把王在晋参倒了。 然而,朱由校虽然不管别的事情,但军国大事是一定要管的,于是,下诏问了袁可立。当时,出朝担当登莱巡抚的袁可立上书替王在晋说了好话,因而,王在晋被皇帝调到南京做了兵部尚书。后来,袁可立被贬到南京兵部,王在晋又任吏部尚书,一直到现在。 辽民问题是什么呢?孙承宗怎能用这个把王在晋赶走?这个真是辽事里的关键! 辽东、辽西地区的汉民是大明王朝的子民,是已经沿袭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和当时后金那种奴隶式的落后社会格格不入。 后金抢掠粮食、袭击边城之时还经常掳掠人口,之后把俘虏的把汉民当作奴隶。后金作为一个奴隶式社会,其生产力展的根本来自于奴隶人口的多少,所以后金对粮食、人口的渴求不亚于对土地和城池的占领。 这些年,辽东地区遭受大旱和严寒,可谓赤地千里,人口减少的非常厉害,后金的模式,注定是要劫掠人口的,这也是其屡犯边关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地是大明最北方的领土,在赤地千里的情况下土地是毫无意义的,而辽地没有了辽民,后金占领了也没有意义,所以后金对大明放弃的辽西和锦州都没有兴趣。 以至于天启五年,袁崇焕可以东巡广宁,而皇太极曾付出惨重代价都没有占领的锦州,在最后攻克之后,却也只是毁城了事并未驻守,都是这个原因。 从军事角度来看,在财政危机导致明军战力废弛肃清后金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在辽地多民族杂居民情复杂固守城池屡次失败的情况下,要保护辽民的唯一办法就是坚壁清野移送辽民入关。 从民生角度而言,在当时要拯救辽民也必须移送辽民入关,因为辽东、辽西遭受大灾,赤地千里,朝廷通过漕运海运将大批粮食从江南运送到北方,途中运送耗资庞大,粮食在6运转漕运再转海运再转6运的过程中漂没、损耗巨大,军队粮饷开销也大,修缮城池加强防卫开销更大,而且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能城池的安全,况且朝廷还处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养九个边镇都快支撑不住了,哪里还能养得起整个辽东、辽西全境的百姓? 所以必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