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代价 (第1/1页)
创新的代价 今晚晚自习的时候,我又在四楼的26班。 上一次在这个班看晚自习的时候,我就利用空闲踱出教室,站在我们教室对面的高层上“欣赏”到了那可怖的一幕一幕。所以今晚我还是要看看。 这会令我很失望,孩子们都很认真。 “你们班这样的坐法实在新颖,到底是为什么呢?!”一位年轻的同行把他的问题甩给了我。 “这样方便,尤其是他们出入的时候,当然了,他们面对面坐着也容易彼此互相监督,更主要的是,可以充分发挥六人小组的重要作用,与其让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不断督促,还真的不如让他们自觉监督,然后步入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让他们自觉学习!我们都知道,学习这件事情跟吃饭一样,代替不得!”我回答着。 这位年轻的同事似乎还想追问些什么,可我已经走开了。 这样的问法和我这样的回答重复了多次,最让人感到痛苦的是,我们班这样的一种变化本来并没有什么可以标榜的,但是这样的形式却受到了很多怪异的提问,异样的目光!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实在不乏改革者的足音,可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问法那样的追寻呢?! 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值得细寻捉摸的难题! 老大中国也许真的太老了。 “当初我们在改革教材的时候有些家长就不答应了,你们这样改教材怎么能够跟国家的高考体制相匹配,如果因此耽误了我的孩子考大学那可怎么办?!”记得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苏教版的创始人不无痛苦追忆以前发生的一幕一幕时感慨地说。 思想太厚重也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容易受到别人的那些曾坚持地认为自己就是正人君子们的质疑! 于是我们才明白了为什么商鞅被车裂了,王安石被打到了,*死无葬身之地了。 当各种思想不断交错形成了一种畸形怪胎的时候,我们才明白美国科技的超拔绝俗完全来自于本国历史的短暂,那种“轻薄”过后带着天真特制的沸腾!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印度哲学家泰戈尔的这句话说得极妙,可是有几个人能理解在不求回报的付出之后得到报答时的快乐呢?! 哈,“润物细无声”,中国人可能凭借着历史的悠长更容易说出浓缩的精粹,现在想来,都怪他们这些先贤太过超前,惹得我等因为一点点小小的变化便要给对方解释很多,可是我们的对手却在一面唯唯诺诺的赞赏中回转身躯,然后从鼻腔中轻哼一声,那声调翻译成我们使用的文字就是:就你行! 这三个字比先贤的表述更加浓缩,可是却没有人家的心胸! 2012/6/12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