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之王黎耀阳_第二百九十四章 初刊(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四章 初刊(二) (第2/3页)

就遭到暴徒袭击,被暴徒用国旗绑了起来,拖着游了街并吊刑处死。

    事后,陪审团宣判暴徒首领无罪,理由是此乃“爱国谋杀”。

    不仅是人,德国企业也遭到疯狂抵制,还有人朝其窗户上扔砖。

    很多有类似德国名字的人为了安全起见都改了名。

    餐厅停止供应德国食物,要不就得给菜品改名,最出名的要数德国腌菜改名为自由白菜了。

    一些社区禁止演奏德国作曲家的音乐,出于安全考虑,某些州甚至禁止学校、教堂或电话里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对话。

    有人抗议说这样就没法用自己的语言做礼拜了,州长却说——任何人用英语之外的语言祈祷都是在浪费时间,上帝只为说英语的信徒竖起耳朵。

    最关键的是,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丑国酿酒厂几乎全为有德国血统、立场大概也偏向德国的男人所有。

    禁酒令的倡导者们抓住了这一点,让喝啤酒显得像是叛国行径。

    反德情绪的高涨带给禁酒运动极大的推动力,在获得新能量的反沙龙联盟的熟练引导下,一个州又一个州批准了宪法第十八修正案,禁止酒精的生产和消费。

    然而,虽然第十八修正案宣布饮酒为非法活动,让禁酒令成为法律事实。

    但它对法律应怎样运作未作定义,也没有说明什么是、什么不是“酒精饮料”。

    于是又制定了另一项法令《沃尔斯泰德法案》来应对细节问题。

    该法案以安德鲁沃尔斯泰德为名,他是林德伯格在明尼苏达州的老乡,所蓄的大胡子像块熊皮毯子一样挂在他脸上。沃尔斯泰德本人虽不喝酒但对此事并不狂热,从没想过要在全国禁酒。

    他的名字之所以跟这部法令挂钩,只不过是因为他当时是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老大,受命负责起草这部法案。

    在接下来的10年里,沃尔斯泰德的名字尽管到处回响,但下次选举时他就遭到了选民的抛弃,回到故乡静悄悄地从事着法律工作,并以阅读国会议事录为主要爱好...

    韦恩惠勒一直宣称这部法律是自己亲手起草、撰写的,但沃尔斯泰特德强烈抗议。

    不过,这两个人为什么要争夺这份“荣光”,谁也搞不明白,因为事实证明那是一部构建大有问题的法案。

    关于法案的意图在序言里做了言简意赅的声明,看起来没什么扰乱人心的地方——为禁止醉人饮料,规范非饮用之高尚目的的酒精的制造、生产和销售,确保科研、能源开发、燃料及其他合法行业酒精的充分供应,促进其发展。

    措辞或许略有笨拙,但语气没有太多威胁的味道。

    只有在小字的附加条款里,人们才发现《沃尔斯泰德法案》将醉人液体界定为酒精含量超过0.5%——跟腌菜一个水平。

    许多以前支持禁酒令的人以为啤酒和清淡的葡萄酒能幸免于难。

    然而到了这一刻人们才恍然大悟——禁酒令要一网打尽,一个也不放过。

    个人认为——这个国家对禁酒令接受得心不甘情不愿,甚至还有点漫不经心。

    禁酒令的缺陷太多了,从很多方面看,就连原则上支持它的人也为它在实践中的变形感到震惊。

    首先,它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推到了全新的危险层面上。

    禁酒令推出后,全国谋杀率上升了近1/3,其中大部分都死了,还有一部分致残的,这些人生不如死!

    担任禁酒特工十分危险——光是最初的两年半时间就有30名特工因公被害。

    可靠近特工也往往十分危险,因为这些人喜欢随心所欲地扣动扳机。

    光是在芝加哥,仅仅去年禁酒特工就枪杀了23名无辜市民。

    除了危险,禁酒特工的薪水比垃圾工还低,这必然带来腐败。

    一种常见伎俩是特工没收了酒之后,立刻又把它卖给原主。

    贿赂则是例行公事,地下酒吧平均每月向警方和市政官员支付400美元。

    在纽约市,光是行贿用款就总计达到了1.5亿美元,总之,禁酒令让很多人赚了很多钱。

    腐败的诱惑远远蔓延出了丑国的国境线。

    在禁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