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稀世《道德经》 (第2/2页)
流行中常有的现象,不足为怪。至于“德”编在前还是“道”编在前的问题,帛书出土的时候,曾被看成是头等大事,说是“德”编在前乃法家的传本,“道”编在前为道家的秘籍,以印证儒法斗争的意义等等,现在看来全是瞎掰。 帛书老子出土后整整二十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这是迄今可见的最早的。总字数与帛书本或通行本相比,约占三分之一上下,说明它们都还不是足本。虽然如此,虽然它们加在一起也构不成为足本,但是它们的存在,已足以说明,之成书或初步成书,至晚也是战国中期的事,较之,都要年长得多。 为了顺利搞清楚这卷帛书究竟是何来,林逸看看四周,见那伊藤先生正忙着帮他整理打包书籍,于是林逸就放下心,从体内释放出一丝灵气,去探索这卷帛书的真正史。 随着那缕灵气与帛书接触在一起,立马帛书上面蕴藏的灵气就和林逸释放出来的灵气“擦出了火花”。 林逸脑海中顿时呈现出一幅幅广阔的史画面。 金戈铁马,饮马冰河。 唐朝中期,安禄山叛乱。大唐岌岌可危,一个布衣之人辅佐肃宗铲平叛乱,匡扶天下。 战乱期间,民生凋敝,许多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盗贼横行,人鬼不分。 原本辉煌的大唐盛世随时都崩塌的可能。 布衣之人劳心劳力,筹谋策划。 天下大势逐渐稳定起来。 安禄山身死,史思明兵败。 十几年岁月蹉跎,沙场征战。 他原本一尘不染,一心向道之人,也忍不住华发早生,劳累成疾。 休养期间,某个夜晚,星空高悬。 他披衣走出寝室,仰望星空,以观天下气色。 心中忍不住浮现十几年的奔波劳累,民间疾苦,感叹太平盛世的来之不易,因此转而回屋,提笔书写出了这卷。 以道为天下,以德济万物。 有道德佐证,天下方可太平!
…… 林逸把心神收回,此时此刻他已经知道这卷帛书的来,更知道那个布衣天下的道家高人是谁。 他就是匡扶救世的李泌。 李泌乃是大唐玄、肃、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所以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不知道为什么,在贞元三年六月他终于同意德宗的请求,出任宰相,可当时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即便他想把当年的肃宗和代宗求之不得的智慧和心力全部贡献给幸运的德宗皇帝,可上天却没有给他和德宗更多的时间。贞元四年三月,李泌便与世长辞。虽然执政的时间很短,可李泌在任期间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 他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郭子仪等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只是因他一生爱好神仙佛道,被来以儒家出身、执笔写史的大儒们主观我见所摒弃,在一部中唐变乱史上,轻轻带过,实在不太公平。说到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善于运用黄老拨乱反正之道的作为,实在是望之犹如神仙中人。 想到这里,尤其想到这卷帛书竟然是传说中的大唐宰神仙般人物李泌的亲笔书写,林逸心中就是好一阵激动。 作为古书藏家,林逸可是清楚地知道,如今这世上宋元版本可遇而不可求,甚至连明刻本都少的可怜,更别提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和大唐时候的古书了。 古书又分刻本和抄本,其中抄本因为独一无二,收藏价值巨大。很多大藏家都喜欢收藏那些名人名家的抄本。比如说林逸上次耗资数百万拍到的那卷宋学士苏东坡手抄,如果拿到真正的拍卖市场上,价值最起码也能上千万。 如今这卷就更加了不得,竟然是唐朝传说中的神仙宰相李泌的手书…… 单是想一想,也能让人吓一跳。 如果这样的珍品拿出去,一定会惊世骇俗,彻底颠覆整个收藏界。 …… 林逸努力压抑住心中的激动,他深吸一口气,恰好这时候伊藤先生帮助他把挑选的旧书都包好了。 林逸就装作很轻松地问他道:“伊藤先生,这纸箱子里的旧书您卖吗?” 伊藤愣了一下,说道:“那些都是残破的旧书,收藏价值不大。本来我把它们收集起来是想要找人修复一下的……并不打算卖掉。” 林逸笑笑说:“我很喜欢这些书,可否卖给我?” “这个……”伊藤先生犹豫了一下,“实在是太残破来了,有些不好意思---很抱歉啊。” “没关系的,其实我本身也懂得一点修补技术,何况这些旧书虽然残破,但是里面的纸张却是很好的,就算修补不好,也可以利用作为修补纸来用。” “呀,想不到先生竟然还懂得修补技艺,这可是很难得的……如果你真的喜欢,卖给你也就是了。” “那这价钱---”林逸沉吟一声问道。 “价钱好说,如果你觉得可以接受,全部10万日元。” 林逸笑了笑,“成交。” 十万日元不过才六千人民币,绝对划算。 何况林逸真正的目标是那卷稀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