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Weltpolitik (第1/1页)
帝俄历经1890年的严冬和1891年春冻,在坦波夫到库班一线,出现了粮食价格急剧上涨的态势——帝俄组成了由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为首的委员会应对此事。万幸的是,因为在此处早在亚利进行农合试验中改种了苜蓿,牧民产出的存栏牲畜足以支持北高加索的居民度过一个严峻的1891年。派遣到此的农学学生们在田间指导并帮助农民们在五月中旬抢种春小麦,以期待能够平稳获得收成。 1891年南俄的粮食危机多多少少地让亚利有些分神,让亚利从“退休”中被“返聘”了回来,为了不引起柿油党们的不快,他没有用君主特权,而是自身的影响力去了南俄,走访了一些帝俄的乡村,以压力告知杜马和苏X维X埃在南俄发生的悲剧。达格玛和杜森卡用两人的影响力,分别筹集到了2500万和1500万卢布的赈济款,用于购买粮食以及春小麦的麦苗【注1】。 亚利的安全在议会选举之后稍稍有了些保障,既没有共和派份子也没有波兰独立党人以这个很少过问国内政治的皇帝作为暗杀对象。亚利“两家人”的生命安全稍稍得到了保障,在这之后,他又访问了位于巴库的他占据绝对多数股份的诺贝尔炼油厂,与当地的穆斯林长老以及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司铎们面谈。 亚利不会格鲁吉亚语和亚美尼亚语,倒是在巴黎学了土耳其语,他在与阿塞拜疆人的交流中毫无问题,与剩下的正教长老面谈时,他索性用上了说得不是很流利的鞑靼语。 等亚利的访问几乎到结束的时候,从柏林传来了消息,经常与亚利通信兼嘘寒问暖的德意志强人——奥托-冯-俾斯麦宣布辞去德意志帝国与普鲁士王国首相职务,回到他在波美拉尼亚的农庄正式退休。 ———————————————————————— 俾斯麦的很多理念与威廉二世都不是特别接洽;正如亚利只与霍亨索伦王室的腓特烈有私交一样,俾斯麦从未想到要与腓特烈的儿子威廉维持一个良好的关系——他的想法是,等腓特烈完成交接之后,他就会把手中的权利一部部还给腓特烈或者帝国议X会;因而,等威廉执行政务的时候,他都已经快入土为安了;而腓特烈的英年‘早逝‘把俾斯麦的一切节奏都给打乱了。 从威廉担任国王和皇帝之后,年迈的首相一直与年青的皇帝冲突不断——譬如关税,譬如社会保险等等。刚刚开始时,年轻的皇帝还是给了这个硕果仅存的普鲁士三杰以非常大的权限。只是,他却不允许俾斯麦以议会多数党领袖的神恩组成内阁——在威斯敏斯特形成的多数党党魁的各类惯例根本在德意志无法找到其法律的合理来源。结果就是,即便俾斯麦是保守党党首,也是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双料首相,各个政党的党魁也不能绕开皇帝单独组阁。这样的所作所为无异于把威廉边缘化成为类似于亚利梦寐以求的“德意志象征”。正因为此,在整个1891年春天【注2】,德意志首相与皇帝的关系非常僵硬。 在这个夏天,俾斯麦给亚利写了几封信,很多都在字里行间中表示出他当时的困惑;亚利也回了几封——他对威廉二世这个年轻人的不熟悉程度远超他的爷爷威廉一世——回信中都写得是如何如何怀念与腓特烈的“继承人的友情”而不是与威廉二世之间的“兄弟情义”。在一封信中,亚利宽慰俾斯麦:“阁下,在您将近30年的服役中,什么样的人没接触过,威廉跟当初您见到我时一样,都只是一个受溺爱过分的孩子,您应当对他有信心。”【注3】 就是这封信,给俾斯麦惹了麻烦——在5月末的一天,他再次与威廉就组阁事情进行协商,两人分歧严重,俾斯麦在春季积攒的怒火终于在这场会议中爆裂开来——这位担任过汉堡律师的政治强人拿出了亚利寄给他的那封信,用“溺爱过分”这个评价表来让这个年轻的统治者清醒一点。
德皇威廉马上仔细阅读这封信,随后他怒气冲冲地离开了首相的办公室。第二天,就在俾斯麦以为他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威廉二世敕封俾斯麦为不享受实质权利的劳恩堡终身公爵——俾斯麦终于明白,威廉二世要对他下手了;跟着这个公爵头衔来的,还有一封皇帝的亲笔信:要么是体面的辞职,要么是体无完肤的免职——当天下午,俾斯麦就提出辞呈。辞呈很快获批——“一个名叫德意志号的远洋船舶失去了她的领航员。” 亚利虽然表示出他对俾斯麦的同情,但同时庆幸俾斯麦的下野——俾斯麦的手法灵活而且老辣;帝俄外交重心转向亚洲,固然是帝俄的内部原因,也未尝不是这位老牌外交官利用手法几次在巴尔干的几个国家联合反对帝俄扩张势力有关。现在,这个障碍被清除了,亚利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外交回旋余地。 —————————————————————————— 注1:在南俄的东乌克兰,所采用的都是可以越冬的冬小麦而不是更能承受严寒的春小麦;而小麦麦苗培育需要钱;在1891-1893的粮食危机中,皇室一共筹集了2500万卢布(亚历山大三世800万,达格玛1700)万);但优先供给能够偿还的农民而非“贫X农”,这样的区别待遇逐渐演化成了X产主义煽X动的突破口; 注2:俾斯麦辞职发生在1890年3月17日; 注3:亚历山大三世确实写了用词相当欠妥的这封信,不仅仅是对俾斯麦的同情,多多少少也有点幸灾乐祸的意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