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4章 雁奴 (第1/2页)
江南的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博洛、杜尔德、伊尔都齐、费扬古还在逃窜; 钱谦益铨选到各地为官的三百多人,有的弃城而逃;有的请求归附秦国;有的声称奉浙东的鲁王监国为正统;有的干脆据城自立,意图待价而沽。 总之,半数以上的州县还没有真正为秦国掌控。在这个时候,秦牧将军政托给手下的文武,带着礼部官员及一些‘侍’郎级的大臣赶到江‘阴’,亲自主持隆重的祭祀。 江‘阴’城中那个叫黄喜的老石匠,在城外的黄山上为元必武等三百壮士雕刻真人像,得到城中百姓捐资之后,加入进来的石匠多达上百人,进度很快。 秦牧亲自上山查看之后,感慨万端,热泪盈眶。 江‘阴’一战,感人的绝不仅仅是元必武这些秦军将士。比如,那位范老秀才,明知必死,仍坚持请求用水桶装上火‘药’,上面盖上银子去敌营诈降,与敌人同归于尽。 那位叫荆娘的少‘女’,身中三箭,但硬是憋着一口气,艰难地挪动着身体爬上城头,有义军士兵回头从她手上接过石块时,她才带着一抹笑容离开人世。 那位姓陆的老婆婆,两个儿子都已战死在城头,她自己也被敌人的劲箭‘射’穿了脸颊,还抱着刚刚爬上城头的敌人一同滚落城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江‘阴’六十日的保卫战中,象这样催人泪下的事迹不胜枚举。 秦牧决定招募五百石匠,三千民壮,将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全部用石雕表示出来,配以碑文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后人永远铭记。 同时下令户部拨下银钱,在山上建英烈祠,诡所有战死的英灵。迁城南的仰光寺到黄山上,更名忠灵寺,由僧人负责日常的香火诡。 并亲自手书“英灵不朽。浩气长存”八个大字,刻巨碑立于各各组雕像前。 巨碑前另建祭台,供今后大秦每一个继位者,每一届文武进士前来祭拜。 并重申将拨银百万两抚恤江‘阴’战死者家属,减免江‘阴’十年税赋的决定。 与江‘阴’同步,秦牧再下令户部另拨银五十万两,于扬州筹建“扬州十日”死难者纪念堂。 另书八个大字“怜我世人,忧患实多”送往扬州,立碑于纪念馆前。 秦牧的这些举措,不但让江‘阴’满城百姓感动落泪。在江南也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太湖的黄蜚、吴淞的吴升嘉。浙江的田淮抚等,纷纷率部归秦。 吴县有个叫金采、字圣叹的名士,大醉于市,疾声狂呼:“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沮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秦王今日大祭江‘阴’义士,英灵得慰,快哉!快哉!吾当往赴江‘阴’同祭” 有人笑他:“你叫什么,带头降清的不就是你舅父钱谦益吗” 金采听后大怒,抢过别人纸笔。题下一联大骂自己的舅父钱谦益: 一个文官楔脸; 三朝元老大‘jianian’臣。 对联题好之后,金采掷笔于地,回家骑上小‘毛’驴,不顾家人劝阻,半醉半醒摇椅晃的赶往江‘阴’。县中读书人听说之后,纷纷收拾行囊,同往江‘阴’者竟多达两百人。 和这些人相反的是,摘桃子的人也纷纷冒头了。眼看清军被击败,遍布全国各地的朱家子孙觉得有机可趁了,纷纷冒出来想分享胜利的果实。 短短时日之内,便传来赵王起于太湖,桂王起于广西(号兴隆),靖江王号监国,保宁王起于江北,罗川王、永宁王也起于湖东,益王纠集了两千人马起兵,惠王、瑞王、安仁王、永明王、德化王、安东王、晋平王也纷纷地不安宁起来。 秦牧人还在江‘阴’,接到夜不收传自各地的消息,不禁勃然大怒: 他娘的,鞑子南下的时候,你们个个做缩头乌龟,跑得却比兔子还快,那时候你们怎么不树大旗抗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