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_第七章 公元309年 决战 决战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公元309年 决战 决战 5 (第1/2页)

    魏晋名士不研习兵法,可他们却读史。虽然不去苦读,但见识非常多。趋于浮躁,纸上谈兵却没问题。

    他们不知兵,一般人还看不出来。你别以为他们不会侃,他们很能唬人。所以东海王使名士做大将,当然名士们也自以为能。

    这里有两个记入史册的例子。王衍、王戎曾为名士清谈,主题是张良和郑子产。张良和郑子产都是大智慧的政治家、谋臣,听者如痴如醉。

    另一例,王敦、王澄去做方镇,王敦作青州刺史;王登为江州刺史。怀帝当着满朝大臣的面考问他们如何治理乱世。还算个军事家的王敦说:“我得到了青州好好研究后,才能将方略上报朝廷。”

    而被王衍吹为天下第一才子的王澄,果然不凡。嘴上纵横捭阖,什么形势下,如何处理,说得面面俱到,精彩绝伦。结果他到了江州,就把江州搞乱,自身也不得好死。

    因此在如此大战之下,东海王以裴宪为元帅督战石勒,以王旷为元帅大战刘渊,就可以被理解了。

    王旷出自琅琊王氏,是书圣王羲之的父亲,也是书法家。裴宪是河东裴氏首席代表,后起的玄学名家,他们也都很能吹牛。壶关决战事关重大,最早刘舆设想以将军曹超为主帅,以施融为副将,此二人有多年军旅经验。可是潘越却推荐琅琊王氏的后起之秀王旷为元帅,并以陈敏之乱告诫东海王。

    前文写过,陈敏本是寒士出身,开始仅仅是个县吏。可是在镇压农民起义,陈敏表现英勇、智慧。受到提拔,后在东海王帐下又立下战功,东海王就任命陈敏做了扬州都督。可是陈敏一到扬州就搞独立。历时一年多,晋廷才将其剿灭。东海王的执政方针原本就是联盟大士族。经东海王考虑再三,任命王旷为元帅,施融、曹超为副将。

    东海王命三路大军与刘渊决战。四弟司马模从长安东攻刘渊于河东,刘琨从北面支援上党壶关,而最重要的一路是王旷七万步骑支援壶关。刘渊的三路大军,刘聪、石勒、王弥都在壶关。

    王旷督七万步骑火速渡过黄河,深入太行山区,一味驱众快行。不知道读者有没有走过山区没有公路的羊肠小道,这里怎么能走得快。将军施融、曹超来劝元帅王旷:“如此艰难的羊肠小道,我们行军又这么快,不管军士疲惫。这样不用敌人来打,我们的部队就会先垮掉。我们应先派前锋占住险要山口,主力再行。然后前锋再向前占住山口、河流,主力再进。这样一来可防敌人偷袭,二来部众也可歇一歇。”

    王旷一瞪眼,心说:我这么大的本事,还用你来教兵法,大骂道:“你要长敌人威风,灭自家锐气吗?现在多流些汗,到了战场才能少流血。”

    曹超小心的说道:“解上党壶关之围,是名将刘并州的分内之事。我们大军应在刘琨之后到,让偏锋掩护主力是应该的。”

    王旷更怒了,讽道:“亏你还知道谁是主力,我们不快走,壶关要是已经丢了,我们才更不好办。”

    正说着,一辆木车因下坡颠簸导致车轴折掉,顷刻之间,车就散在地上,军资物品撒了一地。曹超不由的说:“这穷水恶山无法快速行军。”

    王旷大怒,命军士取出刑鞭,指着一块巍峨的石壁,对士兵说:“你去赏这恶山三百鞭!”

    众人都大惊。王旷说:“惩罚太行山阻我行军。”

    士兵莫名其妙,举起刑鞭打了巨石三百下。

    曹超心说:主将过分自信,忘乎所以,我军必亡。

    反正,王旷文高人胆大,只希望凭此一战,变成诸葛、司马懿这样的儒将。

    壶关虽小,一时却丢不了。自去年第一次壶关战役之后,太守庞淳加固了壶关西城的城墙。壶关原是东防中原入并的主要关隘,东面阻峡谷而建,而西面则少有防御,如长城南面一样。可是匈奴刘渊都城迁在平阳,却在上党的正西方向,所以才有第一次丢掉壶关的经历。

    庞淳夺回壶关,就把西面的防御建好。更重要的是,这是晋汉大决战,并州刺史刘琨会来支援,朝廷派来数万禁军,壶关守城官兵信心很足。

    古代上党地区范围非常大,今天山西东南部的长治市和晋中市都被包括在内。春秋末期,赵、魏、韩三家分晋,将上党地区一分为三。西面归韩国,南面归魏国,东北为赵国,三个国家的同盟关系就因为对上党的相互争夺而分裂。赵国依靠国势强盛,将战线向南迁移,希望并吞韩国的上党地区,结果遭到韩魏两国的共同反击。实力最强的赵国之后却在大部分时间内采取守势,还在上党修建了一条上百公里的长城。三国在上党都建有强关。后来,韩国在秦国的攻击下被秦军割裂,上党地区和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韩国不得已将上党十七城赠送予赵国,引起秦赵决战,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战,就发生在上党中部(今天的高平县)。

    公元202年,袁绍刚刚死去,曹cao立刻进攻上党,曹军狂攻数次也没有拿下上党郡城,气得曹cao下令,如若攻下上党必定屠城。结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