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仙去天宫悟空进观来 (第2/2页)
表旧日之情。” 二童道:“师父的故人是谁?望说与弟子,好接待。” 大仙道:“他是东土大唐驾下圣僧,法号三藏,今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和尚。” 二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 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如来佛二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盂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他说的这个因由,哪比得上人参果树上的一颗果子,还不是见如今佛门势大,想借此与之攀上关系,日后借着他们的手,打着降妖除魔的字号,帮他灭了北冥。 二仙童哪会多想,闻言自当谨遵师命,不敢有违。 大仙临行,又叮咛嘱咐道:“我那果子有数,只许与他两个,不得多费。” 清风道:“开园时,大众共吃了两个,还有二十八个在树,不敢多费。” 原来那人参果树长果有数,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大仙道:“唐三藏虽是故人,须要防备他手下人罗唣,不可惊动他知。” 二童领命讫,那大仙大袖一挥,收了众徒弟举霞飞升,径朝弥罗宫而去。 听风等人见此,当真喜不自生“真乃天赐良机,多谢一气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始气所成日天宝君元始天尊妙无上帝。”
“趁镇元子带着门徒前往弥罗宫,我们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牢笼,救出须菩提祖师。”牛大叫嚷道。 “大哥说的对,机不可失,必须好好把握。”妖圣们大多赞同牛大哥说的话,即便是三星门徒也有几位赞同,以他们目前的实力,攻破一个可以说全然没有防守力量的五庄观,简直是易如反掌。 靠清风明月那两个小道童,能挡住他们?别逗了,那两小家伙不过是镇元子一众徒弟里修为最低,仅仅天仙修为,不然怎么会被留下来看家,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都不带着他们。 “稍安勿躁,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是需要冷静。”王智言道:“众兄弟,镇元子前去弥罗宫,没几日是回不来的,我们花些时间让悟空打探一番想来也不打紧。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可能是唯一一次机会,我们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师兄此言有理。” “附议。” “好。” “听你的。” “猴子,你去吧。” 随即众人达成一致,先由悟空随着唐僧一行入观打探,他们在观外静候消息,要是五庄观内真如所想那般防御空虚,那么他们就一哄而上,攻破牢笼,救出须菩提祖师,抢了人参果树,撒丫子跑;要是五庄观内有隐藏力量,那就得从长计议了。 却说唐僧四众在山游玩,忽抬头见那松篁一簇,楼阁数层。 唐僧道:“悟空,你看那里是什么去处?” 悟空看了道:“那所在,不是观宇,定是寺院。我们走动些,到那厢方知端的。”不一时,来于门首观看,见那松坡冷淡,竹径清幽。往来白鹤送浮云,上下猿猴时献果。那门前池宽树影长,石裂苔花破。宫殿森罗紫极高,楼台缥缈丹霞堕。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青鸟每传王母信,紫鸾常寄老君经。看不尽那巍巍道德之风,果然漠漠神仙之宅。 三藏离鞍下马,又见那山门左边有一通碑,碑上有十个大字,乃是“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 唐僧道:“徒弟,真个是一座观宇。” 沙僧道:“师父,观此景鲜明,观里必有仙人居住。我们进去看看,若行满东回,此间也是一景。” 悟空道:“说得好。” 遂都一齐进去,又见那二门上有一对春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 悟空嗤笑道:“这道士好大的口气,想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首,也不曾见有此话说。” 八戒道:“且莫管他,进去进去,或者这道士有些德行,未可知也。” 听到两位师兄的话,沙僧觉着好生奇怪,难道师兄们都不曾听说过镇元大仙的大名?不过沙僧向来大神经,想不通便也不去想,只静静的站在一旁。 正在此时,观门“吱呀”一声打了开来,自观内走出两名道童。看他怎生打扮:骨清神爽容颜丽,顶结丫髻短发鬅。道服自然襟绕雾,羽衣偏是袖飘风。环绦紧束龙头结,芒履轻缠蚕口绒。丰采异常非俗辈,正是那清风明月二仙童。 那童子一见一众和尚,便是知晓师傅故人来了,当即控背躬身,迎接道:“老师父,失迎,快请进,请进。” 唐僧欢喜,遂带着徒儿们与二童子进了道观,入了仙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