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三章 回归 (第1/2页)
威尼斯的中国记者发疯似的寻找着苏烈,想把他翻出来问个究竟,只是苏烈在佛罗伦萨,在威尼斯肯定是找不到的。【】 这一下记者们更加确信自己说的都是真的了,碰上这种事一般人早跳出来,可苏烈却躲着不出来,显然是心虚了。不过这种事躲有用吗?7号《信号》就要放映,难道你还能不出席? 我看你能躲多久,有本事一辈子别出来! 记者们跟苏烈耗上了。 国内的记者则开始搜寻有关苏烈的信息,希望能够把苏烈的家庭关系、成长背景调查清楚。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记者要批判一个人,往往喜欢从小写起,从根源上进行挖掘。 媒体的强大无需多言,他们想挖点东西出来,真没有挖不出来的,再说了挖不出来还可以脑补,还可以编,更何况这回还有林文海之类想要扒掉苏烈的皮,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的人。 如此一来,苏烈旁听生的身份曝光了,苏烈高考只有200多分的事情曝光了,苏烈开学就跟老师冲突的事曝光了,甚至连初中早恋,高中打架的事都给挖了出来。 看着这一份份确凿的证据,媒体大有为民除害,为国除jianian的快慰,这个人真是劣迹斑斑,从小就不是好东西,难怪会干出这么出格的事来。 这样的人就是要批,要狠狠地批! 在媒体的妙笔之下,一个从小打架斗殴,逃学早恋的不良少年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苏烈平常老说杨迷是不良少女,他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有被人称为不良少年的一天。 真是报应啊! 当然,小时候的劣迹只是铺垫,媒体的批判重点放在苏烈高考只有200多分这件事上,这才是最吸引观众眼球的。 200多分,这不是素质低下的最好证明吗? 这简直是铁一般的证据! 这样素质低下的人,在这种国际场合说出那些没素质话来太正常了。 不过这样一个高考才考200多分,素质低下,劣迹斑斑的不良少年怎么就混进大学的殿堂,他是怎么混进北电这所电影最高学府?这其中难道没有内幕吗?这其中会不会涉及到金钱交易? 苏烈并不知道这一切,他在乌菲兹美术馆呆了五天,近距离观赏了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鲁本斯这些大师门留下的艺术瑰宝。 对他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 苏烈是一个追求画面和光影的导演,从大师门的作品中吸取灵感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其实很多名导就特别善于向名画取经,因为电影要想画面拍得好看,就不能不讲究构图,而最深谙构图艺术的,则莫过于画家。像雷德利-斯科特、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本人都有着较高的绘画修养和艺术造诣。他们的经典作品《异形》《银翼杀手》、《穷街陋巷》、《大白鲨》等都有灵感来源于名画。 就拿斯皮尔伯格来说,魏斯的新写实主义就对斯皮尔伯格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大白鲨》中,魏斯画作式的镜头比比皆是。 这五天,苏烈自我感觉收获很大,不管是在构图上,还是光线上。因此当他回到威尼斯,登上前往丽都岛的客船,脸上还带着浅浅地笑意。 海风迎面吹来,带有淡淡的海腥味,感受着一碧如洗的亚得里亚海,苏烈的心情也越发的放松,开始享受起这片宁静来,整个人似乎都被融化到了这片湛蓝的海里。 船很快靠岸了,走上码头,与往来的行人与记者插身而过,素面朝天的苏烈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想起几天前自己跟莱昂纳多吃饭,结果引来一大群人围观的场面,苏烈心想生感慨巨星和普通人的差距果然是天差地别。 穿过码头,登上丽都岛,向酒店走去。 路边坐着几个记者,百无聊赖的扯着闲篇,看上去像是中国记者。 苏烈没有上去打招呼的意思,人家根本就不认识自己吧,他抬头看了酒店一眼,加快了脚步。 记者中有人抬起头,看到了苏烈,愣了一下,随即大喊一声“苏烈”。其他记者都抬头来,果然是苏烈。他们就跟饿了半个月的狼似的,咆哮着,直接扑了过来。 瞬间,苏烈就处在了包围之中,面前摆了一圈录音笔。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了苏烈一跳,他想了一下这几天自己一直在美术馆看画,除了和莱昂纳多看画,顺便吃了顿饭,根本就没什么事,难道被记者发现了?就算发现了也没什么吧,我也是男的,你们总不能说我和他搞基吧?现在国内还不流行这个吧? 闪光灯闪个不停,乱七八糟的问话不断的充斥进苏烈耳朵里,震得他鼓膜生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