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早图东境 (第2/2页)
,如此看来,仲孙祈平决心已下,对东境用兵,只在旦夕之间! 文帅召来陈柯与刘书闻,问道:“两位对林关如何看?” 按说这个事儿,单独问刘书闻便好,只是文帅还有一层打算,如果有必要拿下林关,想让陈柯去镇守。毕竟眼下,已经无将可派了。 陈柯没有应声儿,他原本只是一个捕头,这样大的事,从未经过,所以心里也没什么主张。 刘书闻沉思片刻,拱手道:“臣敢问文王,王在担忧什么?” 文帅据实以告:“孤在担忧,林关会引中原之兵入关。” 刘书闻一皱眉,问道:“王怎会有如此担忧?林关即便被朝廷夺回,也不至要引中原之兵入关呀,那岂非是引狼入室嘛。” 文帅很想给他讲一讲‘吴三桂’的故事,但怕把话题引得太深,便忍住了。只是淡淡一笑,说道:“人心隔肚皮,难讲得很。总是各方防备才好。” 刘书闻点头,眯着眼睛又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论说应当趁着现下国丧之期夺下林关,但林关虽然只有两千余驻军,毕竟易守难攻。” 文帅说道:“五千兵也就拿下了,只要不走露风声,孤还可使用更犀利的攻城器具。” 陈柯微微垂下了头,文帅知道他在遮掩脸色,便笑问道:“陈柯,你虽是捕头出身,但并非庸才。谁说做捕头就不要用智谋了?孤倒以为,做捕头才更需要智勇双全,否则如何查案辑凶呀?你有话便说,咱们君臣商议,你何必一个人在心里琢磨。” 陈柯尴尬一笑,拱手道:“臣在想,其实走不走露风声都是一样的。王自然是存着居奇之心,但火器迟早是要用到的。与朝廷一战,或来日与周边相处,都非一时一日之事。就如同长枪臣盾弓弩,迟早大家都会有,而最终决定胜负的,依然是将帅之才,兵士之勇,王者之明。”
刘书闻抚掌笑道:“陈大人此话在理,既如此,王不若早发天兵,只要林关一破,东境余下三府,必然闻风来降。王便可独掌东境,除后顾之忧。即使来日与朝廷陷入鏖战,也不惧矣。” 文帅笑道:“孤正有此意,陈柯,你可愿率军远征,为孤戍边?” 陈柯抱拳道:“臣愿往。” “好。”文帅点头道:“孤即刻下诏,命五府集兵,卿即刻动身,前往召远。” 陈柯说道:“臣还有下情启奏。” 文帅笑道:“带着你两位夫人去就是了。” 陈柯一愣,随即面现尴尬,失笑道:“谢文王,臣要说的是,文王一向仁德,但战事临近,有些事要略作改动。现下兵源吃紧,王应下诏,令适年青壮,皆服兵役。” “哦……”文帅不是没有想过,实则文帅想得更多。当下说道:“既然你提起这事,孤倒是有件事拿来议一议。原本想等安定之后再说,但正如卿所言,眼下兵源吃紧。” 文帅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古往今来,一向是百姓纳税交粮,养着龙廷。虽然帝王也总是在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然而,这不过是一句空话。百姓所缴赋税,除帝王和官员开销之外,都是用来养兵。实则百姓的生老病死,还是无人过问。有些穷苦至极者,不得不卖儿卖女,甚或于铤而走险,为匪为盗,从贼反逆。呵呵……说起来,孤也是反逆之人。” 文帅一句自嘲,陈柯与刘书闻都微微垂头。文帅接着说道:“孤在想,如此愚民贱民,何来千秋万岁之说?只待风云乍起,民变丛生,为上者才悔之晚矣。有道是王朝大印天子掌,倾国大厦百姓撑。无民则无国,无国又何来君王?因此,孤在想,民者要国养,使其生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倚。” 刘书闻皱眉道:“文王仁德,但攘攘万众,国库只怕负担不起。” 文帅笑道:“为君者寻常一餐饭,动辄数百两,乃至上千两,若是如此,那定然负担不起。实则孤与一后三妃吃一餐饭,也就是三五两银子,就已经吃得很好了。丞相,孤一日三餐,每天省下来的银子,够养多少百姓?” 刘书闻微显尴尬,文帅的作风他是知道的。拱手道:“王所言甚是,臣只是考虑到王者威仪……” “王者威仪不在这些鸡零狗碎上面。”文帅大声说道:“出有车,护有卫,宿有室。虚耗之资不过是便宜了那些黑心小人!此事繁杂,非一日可议清,但孤意已决。两位爱卿不妨推己及人,若孤不善待从者,何来兵?何来税?何来国?无兵无税无国,孤便是那个成不了气候的岳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