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东亚人类分布(上) (第2/3页)
分布,D的比例则很高,显示了日本的最早的土著为D,后来为C,最后到达的是O人群,但O人群构成了当代日本大和族人的大部分主体父系成分,而日本土著阿伊努人则是D占80%以上,C占不到20%,没有O。 东亚其他人群D类型很少见,比如满族,在Karafet在2001年的数据里,复旦的2002年的数据,ToruKatoh的2004年数据里都没有发现D,Hammer在2006年的数据里满族也没有D,Han—JunJin的2003年的论文里44个满族里找到一个D,为2.3%,可以说满族人里D是相当罕见的。朝鲜人有一定比例的D,但比例不高,ToruKatoh的数据里延边朝鲜人D比例为2.5%(2/79),韩国人为3.5%(3/85),Han—JunJin的数据韩国人是2.5%(4/160),Hammer的数据韩国是4%(3/75),WookKim的数据是0%(0/216),Nonaka的数据是317个人里1个D1,12个D2,比例为4%。我国西北地区有一定的D,可能是古代羌族的遗留,如彝族人比较高,为16.3%(Hammer),现代四川羌族也比较高,为18.2%,西北**也比较高,11.4%(Xue),9.3%(Karafet),9.2%(杨亚军),但在2001年spencerwells的中亚东干族里却没有D,Zerjal的2002年中亚东干人数据里也没有D。总体上说,现代西北**的父系血统来源中,古羌族血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来源。 D在东亚分布范围不大,在西伯利亚地区,当地北亚黄种人中并没有D类型,美洲印第安人中也没有D。 三.5万年前,C人群到达东亚,并构成现代一半以上东亚人的母系成分和黄种人体貌 D占据控制东亚的历史不超过1万年(距今6—5万年),在距今5万年前,C人群到达了东亚并控制了东亚。 早期的原始人渔猎生活,有三种主要的生活方式,一种是固定狩猎,一种是游动狩猎,另一种是就是海边食物采集。 固定狩猎的如尼安德特人(消亡了),游动狩猎的如克罗马农人(现在知道他们Y染色体属于I类型),而C人群,一般认为属于海边食物采集者。 海边食物采集者采集潮汐冲击到海岸上的海洋食物,每天都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可以一直沿着海岸快速移动,沿途都有稳定的高蛋白海洋食物,就这样,在5万年前他们迅速沿海岸线到达南亚、东南亚、东亚和澳大利亚。 C人群离开非洲时,还是原始的CF型,到达东亚时,已经变异成为新的C类型,而当时没有出非洲的CF原始型也在进化,后来发展成为F,后来又出现K,K在距离今天3万年前最终也进入了东亚。 C的最主要的几个支系为C*、C1、C2、C3、C4、C5。 C1只分布在日本地区的大和族人中(韩国也发现过一例),日本土著民族阿伊努人中主体是D2,少量C3,并无C1。日本人C1大致占5.4%,C3大致占3.1%(Hammer,2006年,259个样本),日本之外没有C1发现。 C2分布在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在印尼东部马来人中,C2占27.3%(Hammer,2006年,15/55人),新几内亚,86%(4/46),波利尼西亚人63.3%(37/60)。 C4、C5分布在南部印度人、斯里兰卡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中,超出黄种人的范围,不予以讨论。 C*是指除C1、C2、C3、C4、C5之外的C成分。 C*主要分布华南地区,如Hmamer数据中,瑶族为20%,土家为6.1%(另有C3为18.4%),苗族为1.7%(另C3为3.4%),马来亚为3.1%,印尼东部为5.5%(C2占27.3%),西部印尼为4.0%,维吾尔族为1.5%。C*可能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东南亚地区,但实质上在华北地区也有很多。如XUE的数据里,如鄂温克为3.8%,赫哲族为6.7%,宁夏**为11.4%,乌鲁木齐维族为3.3%,伊犁维族为2.6%,Bama瑶族为17.2%。可以说C*在东亚分布也是很广的。 对东亚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成分是C3。 C3大致产生于距离今天4—3.5万年前的东亚,并扩散到北亚和北美州、南美洲。 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C3的支系十分众多。 C3*、C3a、C3b、C3c、C3d分布区域各不相同,这种格局可能在3万年前就已经具有了雏形。 C3a只分布在日本和韩国,和D2、C1、O2b,还有母系的M7a一样,都是具有日本韩国特征的特有类型。 C3b分布在北美州西北部地区,是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特征,占当地印第安人的9%。 C3c是极其具有阿尔泰语系标志性的类型,在西伯利亚南部达到峰值,并深刻影响了周边的其他阿尔泰语系民族。 在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C3c是最重要的成分。如Pakendorf在2006年的数据中,中部埃文人50%,东部埃文人61.3%,中部通古斯人为40%,北部说突厥语的通古斯人为15.1%, Nyukzha通古斯人53.8%,Lengra通古斯人66.7%,Stony通古斯人70%,Okhotsk通古斯人为62.5%,Yenisey通古斯人为58.1%,可以说,在西伯利亚南部,尤其是通古斯人,C3c是最重要的成分。但在西伯利亚北部,N3则是最重要的成分,如雅库特人,N3占92.2%,而C3c才占1.1%,北部埃文人中,N3占90.9%,而C3c才占4.5,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则以Q3和N3为主,没有C3c。在西伯利亚南部,N3的比例一般在20—40%之间,是南部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另一重要成分。 C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