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演义_东亚人类分布(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东亚人类分布(下) (第1/4页)

    四.东亚人主体的父系远祖——O人群

    东亚真正的主体是NO人群。

    NO是K的一个分支,大致在3.5万年前进入,并在3万年前左右分化成N和O两个姊妹类型。

    NO到达东亚时,东亚地区已经为C3所占据,但NO类型在很短时期内就成功的取代了C3,成为了东亚的主人。

    NO是最原始NO原始人群的类型,出现在以下人群中:达斡尔族2.6%、鄂温克族3.82%、赫哲族2.2%、**2.9%,华北汉族2.3%,华南汉族2.5%,越南人3.1%,外蒙古人0.7%、布依族5.7%、日本人2.1%、韩国人2.3%、彝族人2.3%,Bama瑶族2.9%。

    N、O的分布在黄种人差异巨大。对东亚黄种人而言,O比N多得多,而对北亚黄种人而言,只有N而无O,对于泰国以南的黄种人而言,只有O而无N。

    O类型分为很多类型,主要有O*、O1、O2*、O2a、O2b、O3等。

    O*在是O的原始类型,在东亚只是零星的低频率找到,比如Hammer和XUE的数据中,共有以下民族中找到过最古老的O*:满族5.8%、壮族5.0%、外蒙古人0.7%、藏族1.0%、达斡尔族2.6%、鄂伦春族3.2%、兰州汉族2.9%、黎族5.7%,在luchuncheng在2007年的论文中,在800个江苏汉族中,找到11个O*,比例为1.4%。在马明义2007年的数据中,341四川汉族中找到4个古老的O*,出现频率为1.2%。

    NO和O*两个古老的类型发现频率都很低,而其他的O类型也比较常见,下面一一介绍。

    O1根据李辉2007年研究,是良渚文化的主体类型,同时,根据金力李辉的数据,河北磁山文化的主体也是O1,同时红山文化中也存在部分O1。

    O1今天汉族中的分布如下:在luchuncheng在2007年的论文中,在800个江苏汉族中139个O1,占17.4%,体现了良渚文化对现代江浙人仍然有很大影响,虽然主体已经变为龙山系统的O3。在马明义2007年的数据中四川汉族10.9%(341人中的37人),复旦2002年的数据为北方汉族1054人有36人,频率3.4%,南方汉族652人有100人,频率为15.3%,Hammer的数据,168个汉族(44个北方,124个南方人)有16人,频率9.5%。ToruKatoh的辽宁汉族为4.8%,ZhouRuixia的2007年数据,甘肃汉族为3.4%(3/87),李辉2007年闽越一文中,195个福建汉族(南澳30、莆田36、汕头68、潮州22、闽南37、闽东2)共找到13个O1,比例6.7%,同一论文中河南安阳为4%(2人/50人)。

    总体上看,汉族北方地区大致只有5%以下的O1,而南方地区一般有10%以上的O1,显示了古代良渚文化队华北汉族的血统影响很小,而对南方汉族却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地区。

    2003年福建长汀的148个客家人中只发现4个O1,比例只有2.7%,却找到110个O3,比例达到74.3%,客家人O1明显比周边南方汉族低,却和北方汉族高度一致,不但显示了客家汉族父系血统起源的北方特征,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古代时期的北方汉族和现代的北方汉族是一致的,的确没有太多的O1成分。

    汉族以外的东亚地区,O1的比例如下:(Spencer,2001)东干人5.0%、吉尔吉斯人5.8%、外蒙古4.2%、韩国人4.4%,(karafet,2001)韩国2.7%、满族3.8%、鄂温克族2.4%、宁夏**1.9%,(ToruKatoh,2004)满族3.0%、韩国人2.4%、日本人2.6%,(石宏,2006)白族6%、基诺族4.4%、傈僳族6.1%、壮族4.2%、布依族4.3%、土家族7.4%、普米族4.2%,(Hammer,2006)台湾原住民89.6%、土家族8.2%、苗族6.9%、瑶族1.7%、越南5.7%、壮族10%、马来西亚6.13%、菲律宾10.4%、东部印尼12.9%、西部印尼20.0%,(Xue,2006)**8.5%、达斡尔族5.1%、鄂温克族7.7%、锡伯族7.3%、满族2.9%、黎族26.5%、羌族15.2%、畲族14.7%,Bama瑶族2.9%,Liannan瑶族5.7%,(ZhouRuixia,2007)藏族7.9%。

    总体上看,O1最高频率出现在马来语居民中,台湾土著最高,其次为中国华南地区的各民族,如黎族、土家族、羌族、畲族等。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比较多的数量,显示O1曾经分布在从华南到华北再到东北地区的广阔地区,但华北地区的O1则在后来O3崛起后消失了,华南和东北地区的则保留了。

    O2*是扣除O2a和O2b的原始型O2,在东亚也有比较多的分布。

    O2*分布在以下人群中(karafet,2001):华北汉族4.5%、宁夏**3.7%、韩国人1.7%、满族人5.8%、鄂温克族4.9%、鄂伦春族4.5%、台湾汉族7.1%、土家族4.1%、彝族2.3%、瑶族20.0%、外蒙古人1.3%,(Xue,2006)**2.9%,赫哲族2.2%,达斡尔族2.6%、满族8.6%、内蒙古人2.2%、鄂伦春族6.5%,哈尔滨汉族8.6%、伊犁汉族9.4%、延边朝鲜4.0%、羌族2.9%、黎族2.8%、bama瑶族37.1%、外蒙古人1.5%。

    综合看,东亚人中,华南的瑶族人两组数据,一个37.1%一个20.0%,比例都很高,其他民族都很低,但东北地区也有比较高的比例,显示O2*最初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但中部被一个其他人群割断了,推测可能是龙山文化(O3)的崛起取代了O2*,造成了O2的隔断。

    O2a,是O2的最大的一个支系,高频率的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尤其壮侗语(Daic)居民中。

    2007年李辉的史前长江一文显示,江西吴城文化中,O2a是主体成分,今天,O2a也是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汉族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